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贫知不易,去计拟何逃。
相对人愁别,经过几处劳。
城连沙岫远,山断夏云高。
犹想成诗处,秋灯半照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因贫困而对生活艰辛的深刻理解,离别时的无奈与愁苦,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思考着如何逃避困境,却发现面对朋友的离别,内心充满了忧愁。在这段旅程中,经过了许多艰辛的地方。远处的城市与沙丘相连,山峰隔断了高高的夏云。尽管如此,诗人仍然想起那些写诗的地方,秋天的灯光照耀着波涛,似乎在诉说着别离的情感。
注释
- 长贫:长期贫困。
- 计拟:考虑计划。
- 逃:逃避,摆脱。
- 相对:面对面。
- 人愁别:人与人之间的别离忧愁。
- 经过:经过,经过的地方。
- 城连沙岫:城市与沙丘相连。
- 山断夏云:山峦隔断了高空的夏季云彩。
- 犹想:仍然想念。
- 成诗处:写诗的地方。
- 秋灯半照涛:秋天的灯光照耀着海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项斯,唐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与战乱的时期,以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情世故的细腻描写而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朋友即将离别之际,诗人通过对生活艰辛的感悟,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困境与人际关系的复杂。
诗歌鉴赏
这首《送友人之永嘉》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深情,诗人在描绘离别情景的同时,流露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人生困境的感悟。开头两句“长贫知不易,去计拟何逃”,直面生活的艰辛,展现了诗人对贫困的深刻理解与反思。这里,诗人不仅仅是在说自己的窘迫,更是在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在困境面前的无力感。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离别的愁苦。“相对人愁别,经过几处劳”,在离别时,心中满是忧愁。而“城连沙岫远,山断夏云高”则是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结合,描绘出一幅远离亲友的孤独画面。最后一句“犹想成诗处,秋灯半照涛”更是体现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似乎在灯光下,波涛的声音也在诉说着离别的忧伤。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自然景色的结合,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对离别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贫知不易:长时间的贫困让人更懂得生活的艰难。
- 去计拟何逃:在思考如何逃避这种困境。
- 相对人愁别:面对朋友,心中充满了离别的忧愁。
- 经过几处劳:在旅途中经历了许多辛苦的地方。
- 城连沙岫远:远处的城市与沙丘相连,描绘出遥远的景象。
- 山断夏云高:高高的夏云被山峦隔断,显得孤独而遥远。
- 犹想成诗处:仍然怀念那些写诗的地方。
- 秋灯半照涛:秋天的灯光照耀着波涛,渗透出离愁别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艰难比作长时间的贫困。
- 对仗:如“城连沙岫远,山断夏云高”,对偶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意象:自然与情感的结合,山、云、沙丘与离别的愁绪相互映衬。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流露,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以及对美好过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贫困:象征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离别:人际关系的脆弱与情感的深沉。
- 城市与沙丘:象征着距离与隔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
- 山与云:自然的高远与孤独,暗示内心的渴望与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长贫知不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乐观
- B. 对生活艰辛的深刻理解
- C. 对友情的珍惜
- D. 对自然的热爱
-
填空题:诗中提到“秋灯半照”,其中的“涛”指代的是。
-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离别情感没有关系。 (对/错)
答案:
- B
- “涛”;海浪。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 王之涣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项斯的《送友人之永嘉》与王之涣的《送别》,两者都涉及离别的主题,但项斯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生活的艰辛,而王之涣则更侧重于场景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两者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项斯的诗更加内敛,而王之涣则显得更加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