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年化作愁,漠漠便难收。
数点山能远,平铺水不流。
湿连湘竹暮,浓盖舜坟秋。
亦有思归客,看来尽白头。
白话文翻译:
这何年开始变得愁苦,愁绪如烟雾般难以收回。
远处的山只是几点,水面却平静得没有流动。
湿润的暮色笼罩着湘江的竹林,浓密的秋意覆盖了舜帝的坟茔。
也有归心似箭的游子,看到这一切不禁白了头发。
注释:
- 化作愁:指心中产生愁苦。
- 漠漠:形容愁苦如烟雾般弥漫而不易收回。
- 数点山:远处的山峰隐约可见。
- 平铺水不流:水面平静,没有流动,寓意无生气。
- 湿连湘竹暮:湿润的傍晚,竹林与湘江相连。
- 浓盖舜坟秋:浓厚的秋意笼罩着舜帝的坟墓,表示对历史的感慨。
- 思归客:渴望归乡的游子。
- 尽白头:形容时间的流逝与沧桑感。
典故解析:
- 舜坟:指的是舜帝的陵墓,舜帝是古代五帝之一,以德治天下著称,代表着理想的统治。
- 湘竹:指的是湘江沿岸的竹林,常与江南的美景相联系,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项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在当时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受到关注,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可能受到社会动荡与个人经历的影响。诗中表达的愁苦与思乡之情,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国家与家园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苍梧云气》以其细腻的情感与宽广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与思乡之情的深刻理解。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愁绪,诗人运用“化作愁”“漠漠”“难收”等词语,生动地传达出心中那种难以言说的愁苦。接着,诗人描绘了远山和流水的景象,远山的隐约与水面的平静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增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奈感。
接下来的“湿连湘竹暮,浓盖舜坟秋”一句,营造出一种浓厚的秋意,加深了对历史的沉思与对家乡的思念,而“亦有思归客,看来尽白头”则进一步揭示了游子心中的归属感与时间流逝的无奈。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渗透出人文情感,形成了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年化作愁:这是诗人对自身感受的追问,表达了愁苦的来临与时光的流逝。
- 漠漠便难收:愁苦如烟雾,难以捕捉,突显了心情的无奈。
- 数点山能远:远方的山只是一点点,暗示着心中所向的远方与实际的遥远。
- 平铺水不流:水面静止,象征着内心的无动于衷与失落。
- 湿连湘竹暮:描绘了湘江边的竹林在傍晚时分的湿润景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浓盖舜坟秋:浓厚的秋意使人联想到历史与文化,表现诗人的沉思。
- 亦有思归客:引入游子的形象,表达对归乡的渴望。
- 看来尽白头:时间的流逝使得游子白了头,象征着失去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愁苦比作无形的烟雾,形象生动。
- 拟人:水面平铺而不流,给水赋予了情感。
- 对仗:如“数点山”与“平铺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体现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渴望归家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愁:象征着内心的苦楚与思念。
- 山:代表着距离与遥远的故乡。
- 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湘竹:象征着美好与宁静的故乡情怀。
- 秋:代表着成熟与凋零,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何年化作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思乡
B. 欢乐
C. 愤怒
D. 无聊 -
“湿连湘竹暮”中的“湿”字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干燥
B. 冷清
C. 温暖
D. 湿润 -
诗中提到的“思归客”主要指的是? A. 游子
B. 渔夫
C. 商人
D. 学者
答案:
- A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孟郊《游子吟》
诗词对比:
- 《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与对故乡的情感,风格上更为直接。
- 《游子吟》:侧重母子情感,与《苍梧云气》相比,更加柔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