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杂咏 其四》

时间: 2025-01-14 06:57:54

独犬吠云影,村家无四邻。

草生当断路,花发待闲人。

芳树桥边尽,春山雨后新。

野翁居自僻,不是为逃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犬吠云影,村家无四邻。
草生当断路,花发待闲人。
芳树桥边尽,春山雨后新。
野翁居自僻,不是为逃秦。

白话文翻译

一只孤独的狗在叫着,仿佛在对着云影;村庄里没有邻居。
草丛长在原本的断路旁,花儿盛开在等待着悠闲的人。
芳香的树木在桥边已经凋零,春天的山在雨后显得格外新鲜。
这位隐居的老翁生活在偏僻的地方,并不是为了逃避秦朝的压迫。

注释

  • 独犬:孤独的狗,象征着寂静和孤立的环境。
  • 吠云影:狗叫着,似乎是在对着云的影子,表现出一种孤独感。
  • 四邻:四周的邻居,暗示村庄的荒凉。
  • 草生当断路:草长在原本的断路旁,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人类活动的断裂。
  • 花发待闲人:花儿盛开在等待那些悠闲的人,暗示着自然的美丽与人类的疏离。
  • 芳树:芬芳的树木,象征着自然的美好。
  • 春山雨后新:春天的山在雨后新鲜,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变化。
  • 野翁:隐居的老者,代表一种远离世俗生活的选择。
  • 逃秦:指对历史上秦朝暴政的逃避,暗含对现实的批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法杲(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生于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受自然环境影响,创作了许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诗作。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世纷争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法杲隐居于山间的时期,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明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选择隐居以逃避世事,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

诗歌鉴赏

《山居杂咏 其四》通过独犬的叫声和村庄的荒凉,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草丛和盛开的花朵,既表现了自然的生机,又映衬出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诗人对春山雨后新鲜的描写,传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野翁居自僻,不是为逃秦”,则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辩解,表明隐居并非简单的逃避,而是一种对生活的选择。这种选择让诗人能够超然于世俗,享受山水之美,反思人生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珍视,体现了他对自我内心的追求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独犬吠云影:孤独的狗在叫,表现出环境的寂静与孤独感。
  2. 村家无四邻:村庄里没有邻居,进一步加深孤独的氛围。
  3. 草生当断路:草丛生长在断路旁,隐喻着人与自然的疏离。
  4. 花发待闲人:花儿开放,暗示着自然美在等待那些愿意欣赏的人。
  5. 芳树桥边尽:香气四溢的树木在桥边,增添了自然的美感。
  6. 春山雨后新:春天的山在雨后焕然一新,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希望。
  7. 野翁居自僻:隐居的老者选择了偏僻的生活,反映出诗人的选择。
  8. 不是为逃秦:强调隐居的原因并非逃避政治压迫,而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狗的叫声比作对云影的回应,反映孤独的情感。
  • 拟人:花儿似乎在等待人来欣赏,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草生当断路,花发待闲人”,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强调隐居生活的内心追求和对生命本质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陪伴,反映诗人的内心状态。
  • :生机与自然的象征,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 :美丽与生命的象征,代表自然的馈赠。
  • :象征稳定与永恒,表现自然的伟大与宁静。
  • :隐士的象征,代表对世俗生活的超然与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独犬吠云影”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孤独
    • C. 忧伤
  2.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

    • A. 为了逃避政治压迫
    • B. 为了追求宁静生活
    • C. 为了寻找财富
  3. “春山雨后新”中的“新”指的是什么?

    • A. 新的生命
    • B. 新的朋友
    • C. 新的财富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隐居生活,但更注重秋天的意境与情感。
  •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月光与饮酒描绘孤独感,与法杲的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主题更侧重于豪放与自由。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山水诗研究》
  • 《法杲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