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富顺县罗汉洞诸公相送》
时间: 2025-01-06 10:02: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良会阻天涯。水渺云赊。归途喜见腊梅花。又醉当时罗汉洞,一曲琵琶。浮客似浮槎。到处为家。鲁峰高兴更南沙。有约肯来无宿诺,细酌流霞。
白话文翻译:
这次相聚却被遥远的天涯阻隔。水面辽阔,云影朦胧。回家的路上,我欣喜地看到了腊梅花盛开。又在那时意醉于罗汉洞,听着一曲琵琶。漂泊的客人就像浮筏,四处都是家。鲁峰的高兴更在南沙。有约在先,却没有遵守承诺,细细品酌流霞的酒。
注释:
- 良会:美好的聚会。
- 阻:阻碍、阻隔。
- 天涯:遥远的地方。
- 腊梅花:冬季盛开的花,象征坚韧和希望。
- 醉:陶醉、沉醉。
- 罗汉洞:地名,可能指诗人所游玩的地方。
- 琵琶:一种弦乐器,常用于古典音乐。
- 浮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 浮槎:漂浮的筏子,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
- 鲁峰:可能指某个山峰,诗人常去的地方。
- 南沙:地名,可能为南方的沙洲。
- 宿诺:约定、承诺。
- 流霞:流动的霞光,象征美好的时光与心情。
典故解析:
- 腊梅:腊梅是冬季盛开的花,常用以象征高洁与坚韧。它在寒冷的冬天傲然绽放,给人以希望与温暖。
- 琵琶:古代乐器,历史悠久,常在诗词中出现,代表音乐的优雅与情感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年-1559年),明代诗人,字用之,号晦庵,四川人。他为人清白,才华横溢,曾任职于朝廷,但因直言敢谏,最终遭受贬谪。他的诗风以清新俊逸、直抒胸臆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富顺县罗汉洞,作者在外漂泊后回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朋友的珍惜。此时正值腊梅花开,象征着冬日的坚韧与希望,作者用这一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浪淘沙》描绘了一场友人相送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时的情感。开头“良会阻天涯”,以“良会”引入,使人感受到聚会的美好与离别的无奈。接着“水渺云赊”,描绘了大自然的辽阔,反衬出人事的渺小与无常。
“归途喜见腊梅花”一句,腊梅花在寒冬中独自绽放,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希望,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深思和对友谊的珍惜。诗中“醉当时罗汉洞,一曲琵琶”,通过音乐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氛围,琵琶的悠扬声如同友谊的低语,既令人陶醉,又有些许惆怅。
后半部分逐渐转向对漂泊生活的感慨,“浮客似浮槎”,将自身的漂泊感受通过比喻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的“有约肯来无宿诺,细酌流霞”,则体现了对友人的期待与失落,细腻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令人动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的才情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良会阻天涯:美好的相聚却被遥远的天涯阻隔,表现了离别的无奈。
- 水渺云赊:描绘了辽阔的水面与朦胧的云影,反映出自然的浩瀚。
- 归途喜见腊梅花:在回家的路上欣喜地看到了腊梅花,象征希望与坚韧。
- 又醉当时罗汉洞,一曲琵琶:回忆在罗汉洞的美好时光,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 浮客似浮槎:漂泊的客人如同浮筏,表达了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 到处为家:无论身在何处,漂泊者总能感受到家的存在。
- 鲁峰高兴更南沙:在鲁峰的快乐更加体现在南方的沙洲。
- 有约肯来无宿诺:虽然有约在先,但承诺却未能兑现。
- 细酌流霞:在美好的时光中细细品味,体现了对生活的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漂泊的旅人比作“浮槎”,传达了无依无靠的状态。
- 对仗:例如“水渺云赊”与“归途喜见”,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象征:腊梅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琵琶则象征着优雅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感慨,表现了离别的惆怅与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对自然与音乐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腊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
- 琵琶:代表音乐与情感寄托。
- 浮槎:象征漂泊与无根的生活。
- 流霞:象征美好时光与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良会阻天涯”中的“良会”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聚会
b) 劳动的聚会
c) 学习的聚会 -
腊梅花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坚韧与希望
c) 美好的回忆 -
“浮客似浮槎”中的“浮槎”意指? a) 村庄
b) 漂浮的筏子
c) 河流
答案:
- a) 美好的聚会
- b) 坚韧与希望
- b) 漂浮的筏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 《送友人》 李白
诗词对比:
- 《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表达离别感情,情感更为激昂,展现了豪放的个性。
- 《送友人》:李白的作品中更多强调友情的深情与离别的惆怅,风格略显豪放。
这样的对比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诗人的情感表达与风格特征。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杨慎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