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蜡梅)》

时间: 2025-01-07 23:03:48

娇额尚涂黄。

不入时妆。

十分轻脆奈风霜。

几度细腰寻得蜜,错认蜂房。

东阁久凄凉。

江路悠长。

休将颜色较芬芳。

无奈世间真若伪,赖有幽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蜡梅)》
作者: 马子严 〔宋代〕
娇额尚涂黄。不入时妆。十分轻脆奈风霜。
几度细腰寻得蜜,错认蜂房。
东阁久凄凉。江路悠长。
休将颜色较芬芳,无奈世间真若伪,赖有幽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蜡梅的娇美和脆弱。蜡梅的花瓣依旧涂上了黄颜色,却难以融入当下流行的妆容,显得轻盈而脆弱,经受风霜的侵袭。几次细腻的花腰寻找蜜蜂,却错把蜂巢当作了自己的归宿。东阁的景色已然凄凉,江边的道路漫长而孤寂。不要用花的颜色来比喻芬芳,因为在这个真假难辨的世间,唯有那隐秘的幽香最为珍贵。

注释:

字词注释:

  • 娇额:指蜡梅花的花瓣,娇嫩而美丽。
  • 涂黄:形容蜡梅的花瓣颜色鲜艳。
  • 不入时妆:不合时尚,指蜡梅花虽美但不被世俗认可。
  • 细腰:指蜡梅的花茎,形容其纤细。
  • 蜂房:指蜜蜂的巢。
  • 东阁:可能指代某处孤寂的景致。
  • 江路悠长:形容江边的道路漫长,带有孤寂之感。
  • 真若伪:意指世间的真与假,难以辨别。

典故解析:
蜡梅是一种早春盛开的花卉,象征着坚韧与不屈,尤其在严寒中依然绽放,反映了诗人对美的执着追求和内心的孤独感。蜡梅的“幽香”也暗示了内在品质的珍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子严,宋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在词风上多表现出清新脱俗的特点,常用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蜡梅作为一种早春花卉,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诗中却流露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与无奈。

诗歌鉴赏:

《浪淘沙(蜡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蜡梅花的脆弱与坚韧。诗的开头便以“娇额尚涂黄”引入,让人感受到蜡梅的美丽与不合时宜,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透出一丝凄凉。接下来“几度细腰寻得蜜,错认蜂房”,则通过细腻的动作描绘,传达出蜡梅在追寻美好时却遭遇误解的无奈。诗中“东阁久凄凉,江路悠长”则进一步渲染了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最后两句“无奈世间真若伪,赖有幽香”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通过蜡梅的幽香,揭示了在真假难辨的世间,内在的品质才是最为珍贵和真实的。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蜡梅的描绘,更是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充满了哲理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娇额尚涂黄:蜡梅的花瓣娇嫩,涂上了黄颜色,展现出其美丽。
  2. 不入时妆:即使如此美丽,却不被当下的流行审美所接受,暗示其独特性与孤独感。
  3. 十分轻脆奈风霜:蜡梅虽然美丽,但脆弱不堪,容易受到风霜的侵袭。
  4. 几度细腰寻得蜜,错认蜂房:细腻的描写蜡梅在寻找蜜蜂的过程中遭遇误解,增添了无奈感。
  5. 东阁久凄凉:形容诗人所在的环境凄凉,寓意心境的孤独。
  6. 江路悠长:长长的江边道路象征着漫长的人生旅途,暗示孤独与漫长的思考。
  7. 休将颜色较芬芳:劝诫人们不要用表面的美丽来比较内在的芬芳。
  8. 无奈世间真若伪,赖有幽香:在真假难辨的世间,唯有蜡梅的幽香最为珍贵,反映出诗人对真理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蜡梅的幽香比作珍贵的品质。
  • 拟人:蜡梅在寻找蜜蜂时表现出细腻的情感,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娇额尚涂黄”与“不入时妆”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意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蜡梅展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无奈,反映了诗人在孤独中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梅:象征坚韧与不屈,代表了美好与孤独。
  • 幽香:隐喻内在的真实与珍贵。
  • 东阁:象征孤独与凄凉的环境,增添了诗意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娇额尚涂黄”意指什么?
    A. 蜡梅的花瓣娇艳
    B. 蜡梅的花瓣脆弱
    C. 蜡梅的花瓣不合时宜

  2. “几度细腰寻得蜜,错认蜂房”表现了蜡梅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无奈
    C. 悲伤

  3. 诗中“赖有幽香”体现了什么主题?
    A. 外表的美丽
    B. 内在的真实
    C. 时光的流逝

答案:

  1. A,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传递孤独与思考。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对时间流逝与人生感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马子严的《浪淘沙(蜡梅)》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反映了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观察,但前者更强调内心的孤独与对真实的追寻,后者则多表现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感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