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拙》
时间: 2025-01-01 11:17:54意思解释
养拙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
今我亦如此,愚蒙不及门。
甘心谢名利,灭迹归丘园。
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
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
逍遥无所为,时窥五千言。
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
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淡泊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及铁与木的比喻,强调柔韧与坚硬的对比,显示出一种不屈从于世俗的态度。诗人愿意甘心放弃名利,退隐于田园之中,享受宁静生活,专注于琴酒之间。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他忘却外界喧嚣,心灵自由的状态,最终领悟到即使是不才之人,也能寻找到深奥的道理。
注释:
- 铁柔:指铁虽然坚硬,但也可以有柔韧的一面,比喻一种灵活的处事方式。
- 木曲:木材虽然是直的,但也可以弯曲,比喻适应环境的能力。
- 丘园:指乡间的田园,象征隐逸的生活。
- 缰锁累:比喻束缚自己的事物,如名利的羁绊。
- 五千言:指《道德经》等经典,象征深奥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诗风和关注民生的主题而著称。他的诗作涵盖了政治、社会、感情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对人世纷扰感到厌倦,渴望归隐田园的时期。随着地位的提升,他对名利的看法逐渐淡薄,选择了更为清净的生活方式。
诗歌鉴赏:
《养拙》是白居易对于隐逸生活的一种抒发与追求,体现了他对世俗名利的反思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诗中以“铁柔不为剑,木曲不为辕”开篇,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暗示生活中的柔韧性。在社会的纷扰中,诗人选择放弃名利,隐居于自然之中,体现出一种洗净心灵、回归本真的哲学思考。
“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一句,生动描绘了诗人身处静谧环境的状态,琴和酒成为他生活中最亲密的伴侣,象征着高雅的情趣与内心的满足。接着,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外界喧嚣的厌倦,选择“逍遥无所为”,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意象,表达了白居易对于人生、名利、心灵自由的深刻思考,突显了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铁柔不为剑:即使铁质坚硬,也可以表现出柔韧性,不是单纯的武器。
- 木曲不为辕:木材虽然直,也能弯曲,强调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 今我亦如此:诗人将自己与这些比喻结合,表明自己并不拘泥于世俗。
- 愚蒙不及门:自谦地说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不如他人。
- 甘心谢名利:甘愿放弃名利,选择隐居。
- 灭迹归丘园:消灭自己在世俗中的痕迹,回归自然。
- 坐卧茅茨中,但对琴与尊: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安静与恬淡。
- 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摆脱世俗的束缚,远离喧嚣的环境。
- 逍遥无所为:享受无所事事的自在。
- 时窥五千言:偶尔翻阅经典,思考人生哲理。
- 无忧乐性场,寡欲清心源:无忧无虑,心灵宁静,欲望少,才能保持清净。
- 始知不才者,可以探道根:意识到即使是平凡之人,也能触及深奥的道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铁”和“木”作比,展示了柔韧与适应。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整齐,增强了韵律感。
- 排比:通过多次提及“无所为”、“无忧”等,强调逍遥自在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倡导一种清心寡欲的生活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体现了白居易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象征坚韧,代表世俗的压力。
- 木:象征灵活,代表适应与变化。
- 琴与尊:象征高雅情趣,代表隐逸生活的理想。
- 丘园:象征自然与宁静的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养拙》中,选择放弃什么? A. 名利
B. 朋友
C. 书籍
D. 旅行 -
诗中提到的“琴与尊”分别代表什么? A. 朋友与酒
B. 音乐与享乐
C. 学问与名利
D. 自然与城市 -
诗人对人生的态度是? A. 渴望名利
B. 超然物外
C. 追求权力
D. 忧愁苦闷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乐趣与哲理。
- 王维《鹿柴》:体现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养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均描绘了隐逸的理想生活,白居易更关注内心的平和与哲学思考,而陶渊明则侧重于自然的美好与人际的和谐。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