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二十四则。疏野》

时间: 2025-01-04 11:15:56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

拾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屋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
拾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屋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人所居住的地方是由他的性情所决定的,真正的内心追求是不被拘束的。拾取自然的财富,随意而乐,似乎不需要约定。作者在松树下建造房屋,脱下帽子静心读诗。他只知道日出日落,根本不知道具体的时间。如果心情愉悦,何必强求去做什么呢?如果一切顺其自然,如此便能得到真正的自在。

注释:

字词注释

  • :唯独,只有。
  • 性所宅:性情所居住的地方,比喻内心的栖息之所。
  • 真取:真正的追求。
  • 弗羁:不被束缚。
  • 拾物自富:从自然中获得财富。
  • 与率为期:与自然随意约定。
  • 筑屋松下:在松树下建屋。
  • 脱帽看诗:脱去帽子,静心看诗。
  • 倘然:假如。
  • 适意:心情愉快,随意。
  • 天放:自然放任。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隐含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提倡自然无为,顺其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图,字子长,唐代诗人、文人,生于公元837年,卒于910年。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而闻名。司空图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在闲适和豁达的情感上。

创作背景: 《诗品二十四则》是司空图在对诗歌理论进行探讨时所作,体现了他对诗歌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个人心灵自由的向往。此诗反映了他在山水之间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疏野》是一首充满自然情怀的诗,诗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束缚的超脱。诗的开头“惟性所宅,真取弗羁”,强调了内心自由的重要性,反映出一种道家哲学思想,主张人应追随自己的本性,而不是受外界的拘束。接着,诗人通过“拾物自富,与率为期”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了内心的富足并不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积累。

在“筑屋松下,脱帽看诗”中,诗人展现了自己的闲适生活状态,松树象征了自然的宁静,而脱帽则是一种放下世俗身份的象征,显示了诗人对诗歌的专注与热爱。“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则表现了在这种悠闲生活中时间的流逝变得无关紧要,诗人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最后两句“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则进一步强调了随心所欲的生活态度,诗人认为,心情愉悦不需要强求任何事情,若能够顺其自然,便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洒脱与淡然,既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惟性所宅,真取弗羁:强调内心所居住的地方是由本性所决定,真正的追求是自由无拘束的。
  2. 拾物自富,与率为期:从自然中获取财富,心灵富有而随意而乐。
  3. 筑屋松下,脱帽看诗:在松树之下建造房屋,脱下帽子,沉浸在诗的世界里。
  4.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只知道日出日落,而不在意具体的时间。
  5.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如果心情愉快,何必强求去做什么呢?
  6.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如果一切顺其自然,便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性所宅”比喻为心灵的栖息之所。
  • 对仗:诗中多处采用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感,如“惟性所宅,真取弗羁”。
  • 排比:如“但知旦暮,不辨何时”通过排比强调时间的无关紧要。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追求内心自由与自然和谐的主题,表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本性和内心的真实。
  • :象征自然与宁静。
  • 帽子:象征世俗身份的放下。
  • :象征精神的追求与文化的沉淀。
  • 旦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常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句表达了内心追求的自由? A. 拾物自富
    B. 但知旦暮
    C. 惟性所宅

  2. 作者在诗中表现了对什么的向往? A. 财富
    B. 自然
    C. 权力

  3.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意指: A. 强求去做事情
    B. 随心所欲
    C. 追求名利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了宁静与自然的美好,二者都反映了诗人对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 李白的《庐山谣》则更加豪放,侧重于自然壮丽的景象和豪情,与司空图的淡泊心态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品注释与评析》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