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崔侍郎游万固寺》

时间: 2025-01-04 10:47:27

闻说中方高树林,曙华先照啭春禽。

风云才子冶游思,

蒲柳老人惆怅心。

石路青苔花漫漫,雪檐垂溜玉森森。

贺君此去君方至,河水东流西日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崔侍郎游万固寺
作者: 卢纶 〔唐代〕

闻说中方高树林,
曙华先照啭春禽。
风云才子冶游思,
蒲柳老人惆怅心。
石路青苔花漫漫,
雪檐垂溜玉森森。
贺君此去君方至,
河水东流西日沉。

白话文翻译:

听说万固寺中高大的树林,
晨光首先照亮了啼鸣的春鸟。
风云中的才子惆怅于游玩的思绪,
蒲柳树下的老人感到心中苦闷。
石路上青苔覆盖,花朵繁盛,
雪白的屋檐下水珠滴落如玉般闪亮。
祝贺你此行,而我正准备启程,
河水向东流去,西边的太阳也已沉下。

注释:

  • 闻说: 听说,传闻。
  • 中方: 中方指的是中间的地方,这里特指万固寺。
  • 曙华: 晨光,清晨的阳光。
  • 啭春禽: 啼鸣的春鸟。
  • 风云才子: 指有才华的人,这里可能隐指崔侍郎。
  • 蒲柳: 指的是一种植物,常用来象征老年人的情感。
  • 惆怅心: 感到伤感和忧愁的心情。
  • 青苔: 青苔,生长在湿润地方的植物。
  • 雪檐: 白色的屋檐,形容屋檐上积雪的样子。
  • 垂溜: 垂下滴落的水珠。
  • 贺君: 祝贺你。
  • 河水东流: 河水向东流去,暗示时间的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纶,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卢纶与崔侍郎游览万固寺之际,表现了他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游览万固寺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的开头,以“闻说中方高树林”引出万固寺的景色,清晨的阳光照耀下,春鸟啼鸣,生机盎然,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诗中提到的“风云才子”与“蒲柳老人”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意指年轻有为,后者则是对老年人生的反思,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石路青苔花漫漫”描绘出一幅宁静的自然图景,青苔与花朵相映成趣,展现出寺庙的幽静与美丽。“雪檐垂溜玉森森”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雪的纯洁和水滴的清脆,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在最后两句中,诗人祝贺崔侍郎的出行,同时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河水向东流逝,西边的太阳也渐渐沉去,意象深远,令人思索。

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结合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情感真切,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说中方高树林: 听说万固寺中有高大的树林,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期待。
  2. 曙华先照啭春禽: 早晨的阳光照耀着啼叫的春鸟,描绘出春天的生机。
  3. 风云才子冶游思: 有才华的人在风云之间游历,表达了对才子游玩的羡慕。
  4. 蒲柳老人惆怅心: 老人对人生的惆怅,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 石路青苔花漫漫: 石路上青苔覆盖,花朵盛开,表现出自然的静谧美。
  6. 雪檐垂溜玉森森: 雪白的屋檐上水滴如玉般闪烁,细腻的景象带来清新感。
  7. 贺君此去君方至: 祝贺你出行,而我正准备出发,表达了友人的祝福。
  8. 河水东流西日沉: 河水向东流去,夕阳西沉,暗示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 “雪檐垂溜玉森森”,用“玉”比喻水珠的晶莹。
  • 对仗: 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 “春禽”被赋予了生动的形象,表达了春天的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 高树林: 象征着生命的繁茂与希望。
  • 春禽: 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蒲柳: 象征着老年与人生的感慨。
  • 青苔: 代表着时间的沉淀与自然的宁静。
  • 雪檐: 象征纯洁与清新。
  • 河水: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曙华”指的是什么? A. 昨日的阳光
    B. 早晨的阳光
    C. 黄昏的光辉

  2. “蒲柳老人”在诗中象征什么? A. 青春
    B. 老年与惆怅
    C. 自然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友人的祝福与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卢纶的《和崔侍郎游万固寺》与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卢纶更侧重于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交流,而王维则更强调与友人的精神共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