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上
李梦阳 〔明代〕
天设居庸百二关,
祁连更隔万重山。
不知谁放呼延入,
昨日杨河大战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象:居庸关被自然屏障所环绕,祁连山峰高耸,犹如重重叠叠的屏障。不知是谁将呼延部落放入这片土地,昨日在杨河的激烈战斗尚未平息。
注释:
- 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延庆区,是古代防守北方民族入侵的重要关口。
- 祁连:指祁连山脉,位于甘肃和青海的边界,是中国西北的重要山脉。
- 呼延:历史上指的是呼延部,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
- 杨河:指历史上发生战斗的地方,具体指哪场战斗需要根据历史文献进一步考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梦阳(约1542-1620),字子华,号梦阳,明代诗人,擅长诗文,尤其以边塞诗闻名。他的作品常表现出豪放的个性和对边疆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正值边疆战事频繁的时期。李梦阳在此背景下,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战事,表达了对家国的忧虑及对边疆士兵的敬意。
诗歌鉴赏:
《塞上》一诗以其雄壮的气势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边塞风光与战争的交织。诗的开头两句“天设居庸百二关,祁连更隔万重山”描绘了险峻的自然景观,给人以雄浑之感。居庸关的地理位置,象征着边防的险要,显示出前线的紧张局势。接下来的两句“不知谁放呼延入,昨日杨河大战还”则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呼延部落的入侵不仅是对边防的威胁,也意味着民族之间的斗争与冲突。
诗中通过对比自然的宏伟与战争的惨烈,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整首诗意蕴深厚,情感沉郁,展现了一个诗人在历史洪流中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士兵的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设居庸百二关:天意造就了居庸关这道险要的关隘,强调了其重要性与壮丽。
- 祁连更隔万重山:祁连山重峦叠嶂,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暗示边防的艰难与险峻。
- 不知谁放呼延入:感叹呼延部落的入侵,不明其来源,隐含对敌人来袭的无奈与不解。
- 昨日杨河大战还:提及刚刚结束的战斗,反映了战火的频繁与激烈,传达出战争带来的急迫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居庸关”和“祁连山”,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夸张:如“万重山”,强调了山脉的高耸与雄伟。
- 象征:居庸关象征着国防的坚固,呼延部落象征着外敌的入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反映了历史上战乱的无奈与对国家的深情,体现了诗人对家国的关切与忠诚。
意象分析:
- 居庸关:象征着国防的坚固与危机的临近。
- 祁连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岸与边疆的险恶。
- 呼延部落:象征着外敌的威胁与民族冲突的现实。
- 杨河:象征着战斗的激烈与历史的悲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填空:居庸关是位于__的重要防线。
- 判断题:李梦阳的《塞上》主要描绘了边塞的和平景象。(对/错)
- 选择题: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对历史战事的思考?
A. 天设居庸百二关
B. 不知谁放呼延入
C. 昨日杨河大战还
答案:
- 北京
- 错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疆的艰难与战争的紧迫感,体现了诗人在战乱时期对国家的深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