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城中作二首》

时间: 2025-01-06 07:01:20

三面僧邻一面墙,更无风路可吹凉。

他年舍此归何处,青壁红霞裹石房。

竹低莎浅雨濛濛,水槛幽窗暑月中。

有境牵怀人不会,东林门外翠横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城中作二首
作者: 齐己 〔唐代〕

三面僧邻一面墙,更无风路可吹凉。
他年舍此归何处,青壁红霞裹石房。
竹低莎浅雨濛濛,水槛幽窗暑月中。
有境牵怀人不会,东林门外翠横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热的夏日,诗人身处在一个被僧侣环绕的环境中,感觉到无处可逃的闷热。回想未来离开这里后的去处,心中充满了惆怅。周围的景象让人感到淡淡的忧伤,细雨轻拂,竹子低垂,窗外的水边景致在酷暑中显得幽静。虽然有美丽的风景,但似乎又无法让人心情愉悦,东林门外的翠绿仿佛与他无缘。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面僧邻: 意指三面都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 墙: 墙壁,象征隔绝与封闭。
  • 青壁红霞: 指青色的墙壁和红色的霞光,形成鲜明的对比。
  • 莎: 指莎草,通常生长在湿地。
  • 濛濛: 形容细雨轻柔的样子。
  • 水槛幽窗: 水边的栏杆和幽静的窗户。

典故解析:

  • 东林门: 可能指的是某个著名的地方或寺庙,象征着与外界的隔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约779年-约847年),字惟达,号清江居士,唐代诗人,以其和尚身份而闻名,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盛夏,诗人身处城市中,渴望逃离喧嚣的环境,反映了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齐己的《夏日城中作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城市夏日的静谧与闷热。诗的开头“三面僧邻一面墙”,引入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僧侣的存在不仅增添了神秘感,也让诗人感受到一丝孤独与无奈。接下来,诗人以“他年舍此归何处”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思考,似乎在暗示生活的无常与变迁。

“青壁红霞裹石房”则通过色彩的对比,展现出一种美丽而又令人窒息的氛围,似乎在描绘一种既令人向往又让人感到无奈的生活状态。接下来的“竹低莎浅雨濛濛”描绘了夏日雨后的景象,细腻而富有生机,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热爱。

然而,尽管有美丽的景致,“有境牵怀人不会”,诗人却感到无法融入这种美好,甚至在“东林门外翠横空”中,显得更加孤独。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自我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面僧邻一面墙: 诗人被僧侣环绕,感到孤立。
  2. 更无风路可吹凉: 形容环境的闷热,无处可避。
  3. 他年舍此归何处: 反映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4. 青壁红霞裹石房: 描绘环境的美丽与压抑。
  5. 竹低莎浅雨濛濛: 细腻的描写夏日雨景。
  6. 水槛幽窗暑月中: 窗外的幽静与内心的烦躁形成对比。
  7. 有境牵怀人不会: 画面美丽却无法打动诗人。
  8. 东林门外翠横空: 远方的美景与诗人内心的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环境描写隐喻人的内心状态。
  • 对仗: 诗句的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人生无常与孤独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僧侣: 象征宁静与孤独。
  • 墙: 隔绝与封闭。
  • 青壁红霞: 美丽而又无法触及的理想。
  • 竹与莎: 自然的生机与细腻。
  • 雨濛濛: 反映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诗中感到什么? A. 喜悦
    B. 孤独
    C. 兴奋

  2. “青壁红霞”中的“红霞”象征什么? A. 灿烂的喜悦
    B. 压抑的美丽
    C. 宁静的生活

  3. 诗中提到的“东林门外”代表了什么? A. 内心的希望
    B. 无法到达的美好
    C. 过去的回忆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齐己的《夏日城中作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齐己更强调城市生活的压抑感,而王维则呈现出山林的安宁。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齐己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