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虚中上人晚秋见寄》

时间: 2025-01-06 06:42:42

楚外同文在,荆门得信时。

几重相别意,一首晚秋诗。

日暮山沈雨,莲残水满池。

登楼试南望,为子动归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谢虚中上人晚秋见寄
楚外同文在,荆门得信时。
几重相别意,一首晚秋诗。
日暮山沈雨,莲残水满池。
登楼试南望,为子动归思。

白话文翻译:

在楚地之外,和你同文的信件仍在;在荆门的时候,终于得到了你的音信。
几重的相别之情,写成了一首晚秋的诗。
日落时分,山间雨沉沉,池中的莲花也已残败,水面满是涟漪。
登上楼台试图向南眺望,为了你,心中涌起归乡的思念。

注释:

字词注释:

  • 楚外:指楚国以外的地方,表示距离。
  • 同文:指同样的文书或书信,这里指代彼此的通信。
  • 荆门:地名,指荆门地区,古代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 别意:分别的情感,离别的情绪。
  • 日暮:日落时分。
  • 山沈雨:形容山间的雨水沉重,景象凄凉。
  • 莲残:指荷花已经凋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动归思:引发对故乡的思念。

典故解析:

  • 荆门:古代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常在诗词中提及,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离别。
  • :常象征纯洁与美好,但在此处用以反映秋冬时节的凋零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唐代诗人,字仲明,号寒山,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35年。他是著名的禅宗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晚秋时节,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思念与离别之情。秋天是一个充满感伤和思考的季节,诗人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情感,借景抒情,传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归乡的渴望。

诗歌鉴赏:

《谢虚中上人晚秋见寄》是一首富有深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开头两句以楚外、荆门为引,既表明了地理位置的远离,也暗示了友人之间的疏远与思念。第三句“几重相别意”,则强调了离别之情的复杂性,诗人感受到的情感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念,而是交织着多重的离别感受。

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的情感。日暮时分,雨水沉重,莲花已残,整个画面充满了凄凉与沉重。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生发出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归乡的渴望,尤其是最后一句“为子动归思”,将这种思念推向了高潮。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交融,展现了唐代诗人典雅而深邃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楚外同文在:表达了与友人的联系仍在,虽身处不同地方。
  2. 荆门得信时:在荆门时得知了友人的信,暗示信件的珍贵。
  3. 几重相别意:思念之情层层叠叠,表达离别的复杂情感。
  4. 一首晚秋诗:用诗歌作为情感的寄托。
  5. 日暮山沈雨:描绘了秋天的黄昏,雨水沉重,气氛凄凉。
  6. 莲残水满池:莲花凋谢,水面涟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逝去。
  7. 登楼试南望:登高望远,试图找到与友人心灵的联系。
  8. 为子动归思: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生发出归家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比如“莲残水满池”暗指生命的无常。
  • 拟人:用“日暮山沈雨”给自然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深厚的友谊与思乡之情展开,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暮: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美好而脆弱,象征着青春与纯洁的逝去。
  • 南望: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楚外”指的是哪里?

    • A. 楚国境内
    • B. 楚国以外
    • C. 荆门地区
  2. 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欢喜
    • B. 思念
    • C. 忧愁
  3. “莲残水满池”中的“莲”主要象征什么?

    • A. 幸福
    • B. 生命的脆弱
    • C. 友谊的坚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齐己的作品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杜甫的作品更加直接而有力度,而齐己的则通过自然景象寄托情感,显得细腻而柔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