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人赴举
齐己 〔唐代〕
分有争忘得,时来须出山。
白云终许在,清世莫空还。
驿树秋声健,行衣雨点斑。
明年从月里,满握度春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有些事情争执不下,最终还是要放下;时机来临时,必须要走出深山。白云总是存在于天边,而清白的世界不应该白白回归。驿站的树木在秋风中发出清晰的声音,行人的衣服上沾满了雨点。明年在月光下,我将满怀信心地走过春天的关口。
注释:
字词注释:
- 争忘得:争执与忘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 出山:指走出隐居的地方,象征走向社会、迎接机遇。
- 空还:白白地回到原处,未能有所作为。
- 驿树:指驿站旁的树木。
- 秋声健:秋天的声音清晰而有力量。
- 行衣:行者所穿的衣服。
- 满握度春关:满怀信心地走过春天的门槛。
典故解析:
- 白云:象征自由与理想,常见于古诗中。
- 出山:借用隐士出山比喻,反映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齐己(778年-868年),字惟明,号澄江,唐代诗人,曾任职于翰林院。齐己的诗歌以清新脱俗、笔触细腻著称,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科举制度盛行时期,诗人送别朋友赴京应试,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与祝福,反映了当时士子对功名的追求与人生理想的探索。
诗歌鉴赏:
《送人赴举》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开头“分有争忘得”,以一语道出人生的复杂,强调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总要学会放下与取舍。接着,“时来须出山”,更是表明了在适当的时机,积极进取的重要性。白云的存在象征着理想的追求,而“清世莫空还”则警示我们要有所作为,不应白白回归。后两句则通过秋声与雨点,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表现出旅途的艰辛与希望。最后一句“明年从月里,满握度春关”,充满期待与信心,展示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分有争忘得:人生的得失常常争论不休,最终还是要懂得放下。
- 时来须出山:当时机来临时,必须要勇敢出发。
- 白云终许在:理想与自由是永恒的存在。
- 清世莫空还:生活不应虚度,要有实质成就。
- 驿树秋声健:驿站的树发出清脆的秋声,象征着旅途的坚韧。
- 行衣雨点斑:衣服上沾满雨点,暗示着旅行的艰辛。
- 明年从月里:展望未来,在月光下将会迎来新的希望。
- 满握度春关:信心满满地走过人生关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旅途,隐含深意。
- 拟人:将“驿树秋声”赋予生命,使其显得生动。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韵律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面对人生的挑战与机遇时,诗人强调了放下与追求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象征理想与自由。
- 驿树:象征行旅与人生的坚韧。
- 秋声: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力量。
- 雨点:象征旅途中的艰难与磨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时来须出山”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 A. 要求隐居
- B. 鼓励勇敢面对时机
- C. 放弃理想
- D. 忍耐等待
-
“白云终许在”中的“白云”象征什么?
- A. 雨水
- B. 理想与自由
- C. 现实生活
- D. 秋天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王之涣的送别诗,反映了同样的友情与期望。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展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诗词对比:
《送人赴举》和王之涣的《送友人》均表现了送别时的情感,但齐己的诗更强调人生哲理的探讨,而王之涣则更注重对友情的直接表达,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齐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