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兵戈二十载,枯骨尚如麻。
中岂无才智,生原有室家。
啼魂昏白昼,掩胔仗黄沙。
何处烦冤尽,观空仰法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长达二十年的战争,战场上尸骨遍野,仿佛如麻一般。难道在这其中没有才智之士吗?他们原本也有家庭和生活。战斗的哀鸣在白天和黑夜中回荡,鲜血淋漓的尸体掩埋在黄沙之中。究竟在哪里才能了结这无尽的仇怨,我只能仰望空中的《法华经》。
注释
- 兵戈:指战争。
- 二十载:二十年。
- 枯骨:死去的士兵,尸骨。
- 尚如麻:形容尸骨众多,像麻一样繁多。
- 中岂无才智:难道其中没有聪明才智的人吗?
- 生原有室家:生前本有家庭。
- 啼魂:战死者的灵魂在哭泣。
- 昏白昼:白天和黑夜都显得昏暗。
- 掩胔仗:掩埋尸体和武器。
- 黄沙:指战场的沙土。
- 烦冤尽:仇怨能够结束吗?
- 观空仰法华:仰望天空,期望《法华经》的教义带来解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拱乾,明代诗人,生活于动荡的时代,见证了国家的兴衰与战乱。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常常流露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无奈。
创作背景
《募僧收枯骨》创作于明代战乱时期,作者身处于战争的阴影之下,感受到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无情。此诗旨在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死、仇恨与信仰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悲惨和人们的苦难。开头的“兵戈二十载”直接点出战争的时间和背景,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紧接着“枯骨尚如麻”一语,形象地描绘了无数战死者的惨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战争的愤怒。
诗中表达了对才智和家庭的怀念,显示出人们在战争中失去的不仅是生命,还有亲情和希望。“啼魂昏白昼”则通过对比手法,将战场的悲惨与日常生活的正常状态相对立,强调了战争的不可逆转和对人性的侵蚀。最后一句“观空仰法华”则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峰,表达了诗人对解脱和信仰的向往,仿佛希望通过宗教的力量来消解人世间的仇恨与痛苦。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现了方拱乾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兵戈二十载:揭示战争持久的时间,暗示历史的沧桑。
- 枯骨尚如麻:以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无数死者的悲惨。
- 中岂无才智:反问句式,表达对聪明才智被战争消耗的惋惜。
- 生原有室家:突显战士们在战争前的平凡生活与家庭,增加情感的厚度。
- 啼魂昏白昼:结合音响与光影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 掩胔仗黄沙:描绘战场的荒凉,象征着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 何处烦冤尽:再次反问,表现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与无奈。
- 观空仰法华:寄托希望,向往通过信仰来解脱困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枯骨比作麻,形象生动,强调数量之多。
- 对仗:如“啼魂昏白昼”与“掩胔仗黄沙”,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句加强情感的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战争带来的生死与仇恨,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信仰的寄托,揭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脆弱和坚韧。诗人在对历史的沉思中,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枯骨:生命的消逝和战争的残酷。
- 家:家庭的温暖与对生活的向往。
- 黄沙:象征战场的荒凉和无情。
- 法华:宗教信仰的象征,代表着解脱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法华”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部经典佛教经文
- C. 一个地方
- D. 一种武器
-
“啼魂昏白昼”中的“昏”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哀伤
- C. 兴奋
- D. 宁静
答案
- C. 明代
- B. 一部经典佛教经文
- B. 哀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对国家的忧思。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对英雄的追忆。
诗词对比
- 方拱乾 vs. 杜甫:两位诗人同样关注社会现实,方拱乾的诗歌更多地反映了对信仰和解脱的追求,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国家的忧虑与历史的沉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战争与诗歌的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