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群奉丈人行,相看若鼎彝。
别时贫到骨,近日老能诗。
结客前朝重,遗民后代知。
嗟予随仗履,鬓发已如丝。
白话文翻译
一群人都来陪伴这位尊敬的老人,我们之间的感情就像鼎和彝一样深厚。离别时我穷得几乎骨头都露出来,最近却老了,能写些诗了。结交的朋友在前朝的重视下,后代的遗民也知道我们的存在。唉,我的步伐已随岁月而走,鬓发已白如丝。
注释
-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代年长的朋友或长辈。
- 鼎彝:古代器物,象征着稳固的友谊和地位。
- 贫到骨:形容极度贫困,连骨头都快露出来了。
- 老能诗:年纪大了,反而能写出更好的诗篇。
- 结客:结交朋友。
- 遗民:后代的人民或遗留下来的民众。
- 仗履:步行的意思,这里隐含岁月的流逝。
- 鬓发已如丝:形容白发苍苍,岁月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拱乾(约1550-1620),明代诗人,字仲华,号千峰,晚号白云山人。方拱乾生于明万历年间,身处社会变革之际,文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他的诗歌多反映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方拱乾85岁之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人的怀念。诗中透出对年老的感慨,以及对生活变迁的思考,反映出他在晚年对过往经历的总结。
诗歌鉴赏
《晤林茂之时年八十五矣》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开篇即以“群奉丈人行”引入,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表现出对尊者的敬仰。接着,诗人回忆起自己过去的贫困生活,感叹岁月的无情与生活的变迁。虽然曾经贫穷,但他在晚年却能够写出诗篇,似乎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抗和超越。
“结客前朝重,遗民后代知”一句,展示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思考,流露出一种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结交的朋友不仅在当时重要,也会被后代所铭记。最后两句“嗟予随仗履,鬓发已如丝”更是直白地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鬓发如丝,象征着人生的无奈和老去,但也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哲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生活和时间的深刻感悟。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传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奉丈人行:许多人陪伴着老人出行,体现出对老人的尊重。
- 相看若鼎彝:彼此之间的情谊如同鼎和彝一样稳固。
- 别时贫到骨:回忆离别时的贫困,表现出对过去的感慨。
- 近日老能诗:虽然年老,但最近却能写出诗作,说明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结客前朝重:朋友在历史上受到重视,说明交友的重要性。
- 遗民后代知:后代会记住这些交情,强调友谊的永恒。
- 嗟予随仗履:叹息岁月如行履,暗喻时间的流逝。
- 鬓发已如丝:白发如丝,象征年华已逝,感慨人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友谊比作鼎和彝,生动形象。
- 对仗:如“贫到骨”与“老能诗”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人生的变化。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描述,增强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经历的反思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当下的感慨,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丈人:象征尊重与敬仰,代表人生的智慧。
- 鼎彝:象征稳固的友谊与地位,蕴含着人际关系的珍贵。
- 贫困:象征生活的艰难与挑战,映射出社会的现实。
- 鬓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反映出对老去的接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丈人”指的是谁? A. 朋友
B. 长辈
C. 诗人自己 -
“贫到骨”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生活的富裕
B. 生活的贫困
C. 生活的快乐 -
诗中提到的“鬓发已如丝”意在表达什么? A. 年轻
B. 贫穷
C. 老去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送别》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对自然和友谊的珍视,但更侧重于归隐与田园生活的宁静。
- 王维《送别》:通过送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对时间的感慨,情感基调相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方拱乾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