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柴门开亦静,无事手常关。
晓露花争坼,斜阳牛自还。
相看忘塞俗,久已负家山。
偶忆雍陶句,开笼放白鹇。
白话文翻译:
柴门打开也显得安静,没事的时候手常常关上。
清晨的露水下,花儿争相绽放,斜阳西下,牛儿也回家。
我们互相凝视,忘却世俗的纷扰,早已背负着家乡的山川。
偶尔想起陶渊明的诗句,打开笼子放出那只白色的雉鸡。
注释:
- 柴门:指用柴木搭建的门,象征简朴的居所。
- 亦静:也很安静,强调环境的宁静。
- 无事手常关:没有事情做,手常常在门上关着,表达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 晓露:清晨的露水,象征清新与自然。
- 争坼:争相绽放,形容花朵竞相开放的景象。
- 斜阳:夕阳西下,象征一天的结束和宁静的时光。
- 忘塞俗:忘却世俗的繁杂与困扰。
- 负家山:背负着家乡的山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雍陶句:指陶渊明的诗句,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
- 白鹇:即白色的雉鸡,象征自由和自然的生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方拱乾,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描写田园生活。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写于方拱乾归隐田园之时,表达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
诗歌鉴赏:
《掩柴门》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开篇“柴门开亦静”即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柴门象征着归隐的生活,而“无事手常关”则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纷扰的拒绝。紧接着“晓露花争坼,斜阳牛自还”,通过描绘清晨露水中的花朵与夕阳下归家的牛,展示了自然的和谐美好,既是对生活的赞美,也是对宁静安逸的渴望。
“相看忘塞俗,久已负家山”则更深层次地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种对家乡山水的依恋,仿佛是对繁华世界的逃避,显示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安慰。最后一句“偶忆雍陶句,开笼放白鹇”引入陶渊明的诗句,强调了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白鹇的放飞寓意着对束缚的解脱。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柴门开亦静:开启柴门,门口的环境显得格外安静。
- 无事手常关:没有事情可做,手自然而然地关上门,反映出一种闲适。
- 晓露花争坼:清晨的露水下,花儿竞相开放,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 斜阳牛自还:夕阳西下,牛儿自然回家,表现出一种归属感。
- 相看忘塞俗:彼此凝视,忘却世俗的烦恼,显示出心灵的宁静。
- 久已负家山:对故乡的思念已久,背负着对家乡的情感。
- 偶忆雍陶句:偶尔想起陶渊明的诗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开笼放白鹇:放飞白鹇,象征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解脱。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柴门开亦静,无事手常关”,形成工整的对仗,增强节奏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的逃避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意象分析:
- 柴门: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隐喻归隐。
- 晓露:象征清新、自然,暗示生命的开始与希望。
- 斜阳:代表一种安静的时光,寓意生命的归属与温暖。
- 白鹇:象征自由与解放,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柴门开亦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安静
- B. 喧闹
- C. 忧伤
- “晓露花争坼”中的“争坼”意思是?
- A. 争斗
- B. 争相开放
- C. 坏掉
- 诗中提到的“白鹇”象征什么?
- A. 忧愁
- B. 自由
- C. 财富
- 诗中“柴门开亦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 A. 安静
- B. 争相开放
- B. 自由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鹿柴》
-
诗词对比: 比较方拱乾的《掩柴门》和陶渊明的《饮酒》:
- 主题:两者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更多地强调逍遥自在的理念,而方拱乾则在宁静中融入了对人际关系的描绘。
- 风格:陶渊明的诗风更为简练朴素,方拱乾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方拱乾研究》
- 《陶渊明与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