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李漕冰壶燕集》
时间: 2025-01-06 14:15: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诸亭环立一湖湾,区界无多眼界宽。
苍石传为伪刘物,绿波曾浴葛仙丹。
两边堤树四时碧,一片冰壶六月寒。
咫尺云烟接沧海,须知此地有龙蟠。
白话文翻译:
在一个湖湾周围建有许多亭子,界限虽小,但视野却开阔。
苍色的石头传说是伪刘备的遗物,绿波曾沐浴过葛仙丹。
两岸的堤树四季常青,湖面如同冰壶般在六月份依然寒冷。
近在咫尺的云烟与大海相连,须知这里藏有龙的盘踞之地。
注释:
- 诸亭:许多亭子。
- 湖湾:湖的凹陷处,水域较为宽广。
- 区界:地域的界限。
- 苍石:青灰色的石头。
- 伪刘物:指的是伪造的刘备的遗物,可能是对历史的调侃或讽刺。
- 葛仙丹:传说中的一种仙药,寓意美好。
- 冰壶:比喻湖面如同冰一样的寒冷。
- 咫尺:很近的距离。
- 龙蟠:形容龙的蜿蜒盘踞,常用来指代隐秘而强大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戴复古,字子直,号复古,生于南宋,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中秋时节,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湖光山色的赞美,以及在美景中对于历史与传说的沉思。正值中秋,月圆之夜,诗人将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结合,形成诗中独特的意境。
诗歌鉴赏:
《中秋李漕冰壶燕集》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色与历史传说交融的诗。诗的开头以“诸亭环立一湖湾”描绘出湖湾的宁静美丽,亭子环绕湖面,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接下来的“苍石传为伪刘物”,则带入了历史的深度,石头的传说让人思考历史。诗人在描写自然美的同时,也在探讨历史与传说的交织。
“绿波曾浴葛仙丹”一句,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神秘事物的向往,葛仙丹作为一种传说中的仙药,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理想,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接下来“冰壶六月寒”则形成强烈的对比,六月的寒冷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奇特与变化,仿佛是一种超现实的体验。
最后两句“咫尺云烟接沧海,须知此地有龙蟠”,更是将自然与神话结合,云烟与海洋的连接让人感受到广阔的意境,而“龙蟠”则暗示着深藏于此地的力量与神秘,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色为基础,融入了历史与传说的深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的思考与感悟,表现出一种宁静而深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诸亭环立一湖湾:湖湾周围有许多亭子,形成了一个优美的环境。
- 区界无多眼界宽:虽然地域界限不大,但视野非常开阔,暗示了诗人心灵的自由与开阔。
- 苍石传为伪刘物:苍石的传说与历史人物刘备相联系,反映了历史的虚幻与真实之间的关系。
- 绿波曾浴葛仙丹:绿波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葛仙丹则引发对长生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两边堤树四时碧:四季常青的堤树象征着大自然的恒久与美丽。
- 一片冰壶六月寒:湖面如冰般寒冷,形成了季节的反差,展现了自然的奇特。
- 咫尺云烟接沧海:近处的云烟与遥远的大海相连接,寓意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思考。
- 须知此地有龙蟠:提醒人们注意这里潜藏的力量与神秘,形成了结尾的悬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面比喻为“冰壶”,强调其清凉与宁静。
- 对仗:如“咫尺云烟接沧海”与“须知此地有龙蟠”,形成了声韵的和谐。
- 象征:苍石、葛仙丹、龙蟠等意象,均象征着历史、神话与自然的交融。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湖光山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历史传说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宁静、深邃的情感基调,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和生命的哲理性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象征人文景观,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湖湾:代表自然环境的和谐美丽。
- 苍石:暗示历史的沉重与深邃。
- 绿波:象征生机与活力。
- 冰壶:反映自然的奇特与神秘。
- 云烟:象征变幻无常,连接幻想与现实。
- 龙蟠:象征隐秘的力量与传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苍石”传说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A. 曹操
- B. 刘备
- C. 诸葛亮
- D. 孙权
-
诗中描绘的湖面在六月被比作什么?
- A. 玻璃
- B. 冰壶
- C. 水晶
- D. 明镜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龙蟠”主要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神秘力量
- C. 自然美
- D. 历史遗迹
答案:
- B. 刘备
- B. 冰壶
- B. 神秘力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都涉及到月亮和自然景色,但《中秋李漕冰壶燕集》更侧重于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而《静夜思》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自然与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