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十韵》
时间: 2025-01-06 13:50: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十韵
右相历中台,移松武库栽。
紫茸抽组绶,青实长玫瑰。
便有干霄势,看成构厦材。
数分天柱半,影逐日轮回。
旧赏台阶去,新知谷口来。
息阴常仰望,玩境几裴回。
翠粒晴悬露,苍鳞雨起苔。
凝音助瑶瑟,飘蕊泛金罍。
月桂花遥烛,星榆叶对开。
终须似鸡树,荣茂近昭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在中台的四棵松树的景象,诗人以松树为引子,抒发对自然和人事的感悟。右相指的是高官,历经时光的松树被移栽到武库。紫茸是松树的茸毛,青实是青色的果实,象征着生命的力量。松树挺拔向天,成为构建屋宇的材料,似乎有着支持干天的气势。诗人注意到阳光的影子随着日月的轮回而变化。旧时的赏赐已不再,新的朋友却在不远的谷口相聚。诗人常常仰望松树的阴影,时常在这个地方徘徊。雨露悬挂在青翠的松针上,苔藓在雨中愈发苍翠。松树的音韵犹如瑶瑟的乐音,花蕊在金色的酒器中漂浮。月桂花在远处照亮,星榆叶在夜空中微微打开。最终,松树的繁茂象征着希望,预示着未来的美好。
注释
- 右相:指的是宰相或高级官员。
- 历中台:在这里指“中台”是个地点,可能是指官府之类的地方。
- 紫茸:松树的新芽或茸毛,象征着生命的勃发。
- 青实:松树的果实,意指丰硕的收获。
- 干霄:指高耸入云的树木,形容松树的挺拔。
- 天柱:松树的形态似天柱,象征着支撑大地的力量。
- 息阴:指在松树下休息的阴影。
- 凝音:松树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松树的清脆声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愚溪,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是唐代中期的文学代表,作品风格清新洒脱,善于用生动的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之时,诗人通过松树的描写,寄托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感受。
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十韵》通过松树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变迁的思考。整首诗以松树为主线,描绘出松树的生长过程以及其与人事的关系,情感细腻而深邃。诗中提到的“右相历中台”,暗示了松树的历史和沧桑,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诗中“便有干霄势,看成构厦材”,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松树的高大与挺拔,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随着“影逐日轮回”,诗人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给人以沉思的空间。后面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对松树的细腻观察,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朝气。
整首诗用词清新,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悟。通过松树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右相历中台:提到宰相,暗示高官的生活环境和松树的存在。
- 移松武库栽:松树被移植到武库,反映出松树的历史与变迁。
- 紫茸抽组绶:描绘松树的嫩芽,象征着新生。
- 青实长玫瑰:青色的果实,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 便有干霄势,看成构厦材:夸张松树的伟岸,表现出生命的力量。
- 数分天柱半,影逐日轮回: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引发深思。
- 旧赏台阶去,新知谷口来:人事的变迁,旧友与新知的交替。
- 息阴常仰望,玩境几裴回:对自然的向往与思考,表现人们对自然的依恋。
- 翠粒晴悬露,苍鳞雨起苔:描绘自然景象,表现生命的蓬勃。
- 凝音助瑶瑟,飘蕊泛金罍:松树的音韵如瑶瑟,象征着美好和谐。
- 月桂花遥烛,星榆叶对开:夜空中的花与叶,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 终须似鸡树,荣茂近昭回:松树的生长象征着未来的美好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树比作高大的天柱,象征着坚强和不屈。
- 拟人:用“凝音助瑶瑟”表现松树的声音,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整首诗中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松树的描写,表现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长寿与不屈精神。
- 雨露:象征生命的滋养与希望。
- 星辰:象征遥远的梦想与未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右相”指的是:
- A. 高官
- B. 平民
- C. 学者
- D. 商人
-
诗中“便有干霄势”是指:
- A. 松树高大挺拔
- B. 松树生长缓慢
- C. 松树容易折断
- D. 松树的果实丰硕
-
诗中的“翠粒晴悬露”描绘的是:
- A. 松树的果实
- B. 雨后的松树
- C. 松树上的露珠
- D. 松树的阴影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刘禹锡的《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十韵》与王维的《鹿柴》都通过自然景物抒发情感,但刘禹锡更倾向于表现生命的力量,而王维则更注重静谧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