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咏怀
原文展示
老去多悲事,非唯见二毛。
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
望月偏增思,寻山易发劳。
都无作官意,赖得在闲曹。
白话文翻译
年纪渐老,悲伤的事情增多,不仅仅是头发变白。
眼睛昏花,只能看大字;耳朵也重,听见声音感觉很高。
望着明月,愈发思绪万千;寻访山林,容易感到疲惫。
我没有做官的志向,只有依靠在闲暇的地方度日。
注释
- 老去:年纪渐长。
- 悲事:悲伤的事情。
- 二毛:指白发,形容年老。
- 眼昏:眼睛模糊不清。
- 书字大:只能看见大字,形容视力差。
- 耳重:耳朵聋重,听力差。
- 偏:尤其,特别。
- 增思:思念的情绪增加。
- 寻山:游山玩水。
- 发劳:感到疲惫。
- 作官意:做官的意愿。
- 闲曹:闲暇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籍,唐代诗人,字希言,号希言,原籍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后迁居长安。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张籍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咏怀》写于张籍晚年,反映了他对衰老、孤独与人生感慨的深刻思考。在当时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的背景下,张籍感受到人生无常,心中多了悲伤。
诗歌鉴赏
《咏怀》在形式上采用了四联八句的结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全诗以个人的衰老与孤独为主题,表现了老年人对生命的思索与感慨。开篇直入主题,"老去多悲事"一句,直接道出诗人的心境,透出一种无奈的悲哀。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述自己眼耳的退化,隐喻了年华的逝去与生命的无常。
"望月偏增思"一句,展现了诗人在静夜之中对过往的回忆和思念,月亮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诗歌中常常与孤独、思念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同时,"寻山易发劳"则反映了身心的疲惫,寻山本是放松身心的活动,但在年老的身体下却成了一种负担,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自我调侃,强调自己没有做官的志向,宁愿在闲暇中度过余生,表达了一种超脱与淡然的态度。这种对仕途的淡泊,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与选择。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张籍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老年生活的感悟,是一首充满哲理与人文关怀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去多悲事:年纪大了,生活中悲伤的事情增多。
- 非唯见二毛:不仅仅是头发变白,暗示生活中更多的苦痛。
- 眼昏书字大:眼睛模糊,只有看得见大字,形象地描绘了眼力的衰退。
- 耳重觉声高:耳朵也变得聋重,感知不到轻微的声音。
- 望月偏增思:望着明亮的月亮,思念之情愈加浓烈。
- 寻山易发劳:游山玩水却容易感到疲惫,体现了身体的虚弱。
- 都无作官意:没有做官的愿望,对官场的厌倦与超然。
- 赖得在闲曹:依靠在闲暇的环境中度日,表现出一种安然自得的心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 意象:月亮、山水等意象,传递了孤独、思念和自然的哲理。
- 比喻与拟人:通过对身体的描写,隐喻心灵的疲惫与对人生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衰老与孤独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官场的淡泊,体现了对生命深刻的理解与超然的态度。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常常引发人的感慨。
- 山水:代表自然与宁静,但在衰老的身体中却成了一种负担。
- 悲事:人生的苦痛与无常,暗示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老去多悲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无奈
B. 欢乐
C. 愤怒 -
“眼昏书字大”是指什么? A. 眼睛的视力退化
B. 书法的艺术
C. 书籍的珍贵 -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A. 渴望
B. 失望
C. 忽视
答案:1.A 2.A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充满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咏怀》与《秋夕》(杜甫):虽然主题相似,但《秋夕》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咏怀》则更着重于个人内心的感受。
- 两首诗的风格比较:张籍的《咏怀》更为直接、清晰,而杜甫的《秋夕》则更具细腻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