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傍曲》

时间: 2025-01-04 09:42:18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

邯郸饮来酒未消,

城北原平掣皂雕。

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风鸣桑条,草白狐兔骄。
邯郸饮来酒未消,城北原平掣皂雕。
射杀空营两腾虎,回身却月佩弓弰。

白话文翻译:

秋风中桑树的枝条发出鸣响,草地上白色的狐狸和骄傲的兔子在嬉戏。
在邯郸饮酒后,酒意尚未消散,城北原野上,我放箭射杀了那只飞翔的雕。
我射杀了空营中的两只腾飞的老虎,转身却看到月光照耀着我的弓和箭。

注释:

  • 桑条:桑树的枝条,秋风中发出的声音。
  • 草白:指草地上出现了白色的狐狸,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邯郸:古地名,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历史悠久。
  • 皂雕:黑色的雕,象征高洁的猎物。
  • 腾虎:形容老虎在空中飞舞,代表威武之姿。
  • 佩弓弰:指佩戴的弓和箭,表现出射手的英勇与自信。

典故解析:

  • 邯郸:在中国历史上,邯郸不仅是一个地名,还常常被用来象征豪放的饮酒文化和勇士精神。
  • 皂雕与腾虎:在古代诗词中,猎物常常被用作英雄气概的象征,表现出诗人勇猛的狩猎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号犬丘,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他的诗歌风格豪放,语言精炼,常常反映出对边疆生活的描绘和对英雄气概的赞美。

创作背景:

《城傍曲》创作于王昌龄的边塞生活中,诗中表现了他在秋风中狩猎的情景,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英雄气概的追求。

诗歌鉴赏:

《城傍曲》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展现了王昌龄作为一名猎人的豪情与壮志。诗的开头以“秋风鸣桑条”描绘出秋天的气息,桑树在秋风中的摇曳声带有一种凄凉与孤独感。接着,诗人通过“草白狐兔骄”的描写,将秋天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来,形成了与秋风的对比。邯郸的饮酒情景则让人感受到一种豪饮后的轻松与惬意,酒未消,未忘英雄气概。

在射杀“皂雕”和“腾虎”的描写中,诗人展现了自己狩猎的英勇与技巧,这不仅仅是对猎物的追逐,更是对生命的挑战与对自然的征服。最后一句“回身却月佩弓弰”则以月光为背景,诗人自豪地展示自己狩猎的成果,表达出一种自信与骄傲的情感,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色彩。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画面感,既有秋天的萧瑟与生机,又有猎人的豪情与勇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王昌龄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风鸣桑条:描绘秋风吹拂桑树,发出声响,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氛围。
  2. 草白狐兔骄:秋天的草地上,白色的狐狸与兔子欢快地玩耍,象征着生命的活跃与自由。
  3. 邯郸饮来酒未消:在邯郸饮酒后,依然沉浸在酒意之中,表达一种豪放与洒脱。
  4. 城北原平掣皂雕:在城北的原野上,诗人放箭射杀飞翔的雕,体现出猎人的英勇与技巧。
  5. 射杀空营两腾虎:诗人成功猎杀了空营中的两只老虎,表现出勇猛无畏的形象。
  6. 回身却月佩弓弰:转身回望,月光照耀着佩戴的弓箭,象征着荣耀与成就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句式和意象上形成了对称,例如“射杀空营”和“回身却月”。
  • 比喻:诗中将猎物比作英雄,突显了猎人的勇猛。
  • 拟人:秋风鸣桑条,赋予自然以生命,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天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勇猛的狩猎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传达了对自由、豪放与英雄气概的追求,体现了王昌龄在边塞生活中的豪情与壮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 桑条:代表着自然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狐兔: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表达出自然界的和谐美。
  • 皂雕与腾虎:象征着英雄的勇气与挑战,展现出狩猎的壮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城傍曲》的作者是? A. 李白
    B. 王昌龄
    C. 杜甫
    D. 白居易

  2. “秋风鸣桑条”中“鸣”字的意思是? A. 叫喊
    B. 发出声响
    C. 飞翔
    D. 跳跃

  3. 诗中提到的“邯郸”是指? A. 一个古代城市
    B. 一种动物
    C. 一种饮品
    D. 一种植物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城傍曲》,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生活的豪情,但《城傍曲》更侧重于狩猎的场景,而《出塞》则更多地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英雄气概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王昌龄诗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