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昆崙家住海中州,
蛮客将来汉地游。
言语解教秦吉了,
波涛初过郁林洲。
金环欲落曾穿耳,
螺髻长卷不裹头。
自爱肌肤黑如漆,
行时半脱木绵裘。
白话文翻译
昆仑山的居民生活在海中的一个州,
蛮族客人前来汉地游玩。
他们的言语能教我理解秦朝的吉祥,
波涛刚刚越过郁林洲。
金环快要掉下时我曾穿耳,
那螺髻长长地卷曲着不裹头发。
我自喜肤色如黑漆,
行走时半脱掉木质绵裘。
注释
- 昆崙:古代传说中的神山,象征着神秘与高远。
- 蛮客:指外族人,特指古代南方的民族。
- 秦吉:指秦朝的吉祥之意,用以形容语言的美好。
- 郁林洲:古地名,可能指长江流域的某个地方。
- 金环:耳饰,一种装饰品,寓意美丽。
- 螺髻:一种发髻,形状像螺旋,常见于古代女性。
- 木绵裘:用木制材料制作的外衣,寓意粗犷与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约766年-830年),字长卿,唐代诗人,主要以诗歌创作见长,风格多变,既有写景抒怀的清新,也有描写社会生活的深沉。他的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情感。
创作背景
《昆崙儿》写于唐代,正值对外交流频繁的时期。诗中描绘了昆仑山的神秘与外族文化的交流,反映了唐代开放的文化氛围及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诗歌鉴赏
《昆崙儿》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唐代边疆民族的生活与文化,诗中通过描绘昆仑山的神秘与蛮族客人的游历,传达出一种异域风情和文化交融的美感。开篇提到的“昆崙家住海中州”,不仅点出了诗的地域背景,也象征着远离中原的神秘世界。
诗中蛮族客人代表了唐代对外交流的多样性,他们的言语能够让诗人感受到秦朝的吉祥,这种古老文化的延续与变迁,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波涛的描绘则象征着文化的流动与交流,展现出一种宽广的视野。
在形象描写方面,诗人对女性形象的细腻刻画尤为引人注目,金环、螺髻、黑如漆的肌肤等细节,展现了女性的美丽与异国情调,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诗中对肤色与衣着的自信表达,反映了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骄傲。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唐代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对文化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昆崙家住海中州:引入诗的背景,表明昆仑山的居民生活在一个海中的地方,暗示神秘和遥远。
- 蛮客将来汉地游:蛮族人来到汉地,强调文化的交融与交流的主题。
- 言语解教秦吉了:他们的语言能够教会我理解秦朝的吉祥,表明语言的力量与文化的传递。
- 波涛初过郁林洲:波涛翻滚,象征着文化的流动与边疆的辽阔。
- 金环欲落曾穿耳:金环的耳饰,展现女性的美丽,暗示生活中的细节。
- 螺髻长卷不裹头:长发披肩,体现出一种自然与自由的美感。
- 自爱肌肤黑如漆:对自身肤色的自信与骄傲,显示文化认同感。
- 行时半脱木绵裘:半脱的衣服,暗示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肌肤黑如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肤色的深邃。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语言更加工整,如“金环欲落”和“螺髻长卷”。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对异域文化的包容与欣赏,展现了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它揭示了唐代社会的开放与多元,强调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昆崙:象征着神秘、高远的文化。
- 蛮客:代表了外来文化的交流。
- 金环、螺髻:体现女性的美丽与风情,展现生活的细腻。
- 黑肤:象征自信与认同感。
- 木绵裘:体现自然和淳朴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昆崙儿》中的“蛮客”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外族
C. 唐族 -
诗中提到的“金环”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丽
C. 权力 -
“自爱肌肤黑如漆”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的什么态度? A. 自卑
B. 自信
C. 忧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张籍的《昆崙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展示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描绘,前者更注重文化的交流与异域风情,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