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舞诗 王暕 〔南北朝〕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白话文翻译:
随着风儿,彩袖轻轻飘动,阳光下,花钿闪烁转动。心意相通,依偎在紧促的柱旁,共同的身影,奔向那高悬的弦音。
注释:
- 从风:随风。
- 绮袖:华丽的衣袖。
- 映日:阳光照射。
- 花钿:古代妇女头上戴的装饰品,形似花朵。
- 同情:心意相通。
- 促柱:紧促的柱子,可能指乐器上的弦柱。
- 共影:共同的身影。
- 危弦:高悬的弦,指高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暕,南北朝时期的文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流传至今,显示出其文学才华。这首《咏舞诗》描绘了舞者的优雅姿态和音乐的和谐,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观赏舞蹈和音乐表演时所作,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舞蹈和音乐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咏舞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舞者在风中轻盈的舞姿和阳光下闪耀的装饰,以及她们与音乐的和谐共鸣。诗中的“从风回绮袖”和“映日转花钿”描绘了舞者的动态美,而“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则表达了舞者与音乐的情感交融。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展现了舞者的艺术魅力和音乐的动人之处。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从风回绮袖”:舞者的衣袖随风飘动,形象地描绘了舞者的轻盈和优雅。
- “映日转花钿”:阳光下,舞者头上的花钿闪烁,增添了视觉的美感。
- “同情依促柱”:舞者与音乐家心意相通,依偎在乐器旁,准备共同演绎。
- “共影赴危弦”:舞者和音乐家的身影共同奔向高音,象征着他们共同的艺术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从风回绮袖”比喻舞者的动作轻盈如风。
- 拟人:“映日转花钿”赋予花钿以动态,仿佛它们在阳光下自行转动。
- 对仗:诗中的对仗工整,如“从风”对“映日”,“回绮袖”对“转花钿”。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舞蹈和音乐的艺术美,通过舞者的优雅姿态和音乐的和谐共鸣,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赞美。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风、绮袖、日、花钿、柱、影、弦。
- 分析: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动感和美感的艺术场景,风和日分别提供了自然的环境背景,绮袖和花钿描绘了舞者的装饰和动作,柱和弦则是音乐的象征,影则连接了舞者和音乐家,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艺术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绮袖”指的是什么? A. 华丽的衣袖 B. 普通的长袖 C. 舞者的头饰 D. 乐器的一部分
- “映日转花钿”中的“花钿”是什么? A. 舞者的头饰 B. 乐器的装饰 C. 舞者的鞋子 D. 舞者的手饰
- 诗中的“危弦”指的是什么? A. 低音 B. 高音 C. 中音 D. 和弦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该诗同样描绘了音乐与舞蹈的美,可以与王暕的《咏舞诗》进行对比阅读。
诗词对比: 《琵琶行》与《咏舞诗》都描绘了音乐与舞蹈的场景,但《琵琶行》更侧重于叙述故事和表达情感,而《咏舞诗》则更注重描绘具体的动作和装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中国古代诗歌选》、《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