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祖可 〔宋代〕
西风簌簌低红叶。 梧桐影里银河匝。 梦破画帘垂。 月明乌鹊飞。 新愁知几许。 欲似丝千缕。 雁己不堪闻。 砧声何处村。
白话文翻译:
秋风轻轻吹落红叶,发出簌簌声响。 梧桐树影下,银河环绕,星光璀璨。 梦醒后,画帘低垂,四周静谧。 月光皎洁,乌鹊在夜空中飞翔。 新添的愁绪,不知有多少, 仿佛千丝万缕,缠绕心头。 雁鸣声已不忍听闻, 砧板声从远处的村庄传来。
注释:
- 西风:指秋风。
- 簌簌:形容风吹叶落的声音。
- 红叶:秋天变红的树叶。
- 银河匝:银河环绕,形容星空璀璨。
- 梦破:梦醒。
- 画帘垂:指窗帘或门帘低垂,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乌鹊:乌鸦和喜鹊,常在诗词中象征夜晚或离别。
- 新愁:新添的忧愁。
- 丝千缕:比喻愁绪纷繁复杂。
- 雁己不堪闻:雁鸣声让人不忍听闻,暗含离愁别绪。
- 砧声:捣衣声,常用来象征思乡或离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祖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菩萨蛮》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通过西风、红叶、银河、梧桐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交融。首句“西风簌簌低红叶”即以秋风落叶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着,“梧桐影里银河匝”将视线转向星空,银河的璀璨与梧桐的静谧形成对比,增强了夜晚的宁静与深远。梦醒后的“月明乌鹊飞”则通过乌鹊的飞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思绪的纷乱。后两句“新愁知几许,欲似丝千缕”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愁绪,以“丝千缕”比喻愁绪的纷繁复杂,形象生动。结尾的“雁己不堪闻,砧声何处村”则通过雁鸣和砧声,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远方的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簌簌低红叶”:秋风轻轻吹落红叶,发出簌簌声响,营造出秋天的萧瑟氛围。
- “梧桐影里银河匝”:梧桐树影下,银河环绕,星光璀璨,形成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
- “梦破画帘垂”:梦醒后,画帘低垂,四周静谧,暗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绪。
- “月明乌鹊飞”:月光皎洁,乌鹊在夜空中飞翔,增添了夜晚的动态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
- “新愁知几许”:新添的愁绪,不知有多少,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 “欲似丝千缕”:愁绪仿佛千丝万缕,缠绕心头,形象地表达了愁绪的纷繁复杂。
- “雁己不堪闻”:雁鸣声已不忍听闻,暗含离愁别绪。
- “砧声何处村”:砧板声从远处的村庄传来,象征思乡或离愁,增强了诗人的情感表达。
修辞手法:
- 比喻:“欲似丝千缕”用丝线比喻愁绪的纷繁复杂。
- 拟人:“梦破画帘垂”中“梦破”拟人化,赋予梦境以生命。
- 对仗:“西风簌簌低红叶”与“梧桐影里银河匝”形成景物与景象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夜的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 西风:象征秋天的萧瑟与变迁。
- 红叶:代表秋天的色彩,也暗含离别的意味。
- 银河:象征夜空的璀璨与深远。
- 梧桐:常用来象征孤独与静谧。
- 乌鹊:在诗词中常象征夜晚或离别。
- 雁:常用来象征远方的思念与离愁。
- 砧声:象征思乡或离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西风簌簌低红叶”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梦破画帘垂”中的“梦破”意味着什么? A. 梦醒 B. 梦碎 C. 梦游 D. 梦回
- “欲似丝千缕”用来比喻什么? A. 快乐 B. 愁绪 C. 希望 D. 宁静
- “雁己不堪闻”中的“雁”象征什么?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
- C. 秋天
- A. 梦醒
- B. 愁绪
- C. 秋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秋夕》:通过秋夜的景象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王维《相思》:以红豆为意象,表达深切的相思之情。
诗词对比:
- 杜牧《秋夕》与祖可《菩萨蛮》:两者都以秋夜为背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但杜牧的诗更多地描绘了宫廷的繁华与个人的孤寂,而祖可的诗则更注重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祖可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赏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祖可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