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夜啼·江头醉倒山公》

时间: 2025-01-19 10:43:37

江头醉倒山公。

月明中。

记得昨宵归路、笑儿童。

溪欲转。

山已断。

两三松。

一段可怜风月、欠诗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乌夜啼·江头醉倒山公
作者:辛弃疾
江头醉倒山公。月明中。
记得昨宵归路笑儿童。
溪欲转。山已断。
两三松。一段可怜风月欠诗翁。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醉倒的山公,月光明亮。
我记得昨晚归路时与儿童的欢笑。
溪水似乎要转弯,山已经断裂。
两三棵松树,真让人怜惜这风月,却让诗翁生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公:指醉酒的老者,通常指年长的男性,带有亲切感。
  • 月明中:指在明亮的月光下。
  • 笑儿童:回忆与小孩们的欢笑。
  • 溪欲转:溪水似乎要转弯,暗示自然的变化。
  • :松树,象征坚韧和长寿。
  • 风月:指自然的美景和诗情,常用来形容文人墨客的情怀。

典故解析

  • 醉倒:古代文人常有醉酒后吟诗作对的情景,表达对自然的感悟。
  • 月亮: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孤独、思乡和抒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词人和军事家。他的词以豪放激昂、情感丰富著称,常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慨。时值南宋动荡时期,辛弃疾心中忧国之情难以释怀,故而借酒浇愁,抒发其个性与情怀。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这首《乌夜啼·江头醉倒山公》,通过简单的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与意境。开篇便以“江头醉倒山公”引入,既描绘了一幅江边醉卧的图画,又暗示了诗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在明亮的月光下,诗人回忆起与儿童的欢笑,显得格外温馨。这种对比使得醉酒的孤寂与自然的和谐形成鲜明对照。

接下来的“溪欲转。山已断。”则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暗含人生无常的哲理。诗人用简练的语言,传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最后一句“两三松。一段可怜风月欠诗翁。”则通过松树的意象,抒发了诗人对风月的眷恋和对自己创作困境的无奈。

整首词虽然简短,却充满了哲理和情感,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头醉倒山公:直接描绘场景,传达出醉酒后的放纵与自由。
  • 月明中:增添了环境的美感,月光象征着清明与宁静。
  • 记得昨宵归路笑儿童:通过回忆儿童的笑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 溪欲转。山已断:自然的变化象征人生的无常,给人以感慨。
  • 两三松。一段可怜风月欠诗翁:通过松树的意象,表达对文人风月情怀的无奈与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山公”比喻醉酒后的状态。
  • 对仗:如“溪欲转。山已断。”形成对称,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 意象:松树、月光、儿童等意象,交织出诗人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往昔时光的追忆,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公:象征自由与放纵的生活态度。
  • :象征孤独、思乡与诗情。
  • :代表自然的流动与变化。
  • :象征坚韧与长寿,寄托了诗人对诗歌与风月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公”指的是谁?
    A. 年轻人
    B. 醉酒的老人
    C. 小孩
    答案:B

  2. “溪欲转。山已断。”这两句表达了什么意境?
    A. 风景优美
    B. 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
    C. 幸福的生活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意象“松”象征什么?
    A. 年轻
    B. 坚韧与长寿
    C. 生命的短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同样表达了对自然与情感的思考。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与本诗在情感和意境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虽然两者的风格有所不同,但都在作品中表现了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