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善堂为施惟政赋》
时间: 2025-01-01 14:53: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穷达虽不同,在我固无异。
独善与兼善,此道一而二。
施君素高尚,衡阳久藏器。
虽曾佐花县,牛刀聊小试。
未几即归休,自谓犹未至。
筑堂南面岳,相高争气势。
讲道通天人,读书饱经济。
迟当达天朝,揄扬明至治。
不见有莘士,躬耕岂忘世。
幡然一旦起,惠泽苍生被。
君今已白头,明时幸遭值。
愿言发其蕴,青云奋高志。
勿效栖栖人,林居事幽致。
白话文翻译:
虽然贫穷和富贵有所不同,但在我看来并没有本质的差别。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这两种道路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施君品德高尚,像衡阳的珍宝一样久藏不露。虽然曾经在花县担任过小官,但那只是小试牛刀罢了。没过多久就退隐归乡,自认为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筑堂面朝南岳,仿佛在与高耸的山峰争气势。讲述道理能够通达天地,读书使人饱含经济之学。迟早会达到天朝,发扬光大明治的理想。看不到有莘的士人,耕耘田地又岂能忘记世事呢?突然间醒悟过来,惠泽也能普及苍生。君如今白发苍苍,幸好在明时得以施展才华。希望能发掘蕴藏的才华,志向高远奋发青云。切莫效仿那种安于现状的人,隐居于山林享受幽静的生活。
注释:
- 穷达:穷困与达致的状态。
- 独善与兼善:独自修身与兼顾他人。
- 施君:指施惟政,诗中的主角。
- 衡阳:地名,常用来比喻人才。
- 牛刀小试:比喻小有所成。
- 筑堂:建造讲学的地方。
- 天人:天与人,象征道理的高深。
- 惠泽苍生:惠及百姓。
- 青云:指理想的高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绂(约1550-1620),字子贞,号惟政,明代诗人,政治家。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作品多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及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独善堂为施惟政赋》写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对施惟政的赞美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诗中不仅表现了对施君品德的欣赏,也表达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与担当。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施惟政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追求。开头部分提到“穷达虽不同,在我固无异”,表明了作者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强调内心的修炼与外在成就并不完全挂钩。接着,诗中通过独善与兼善的对比,揭示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施惟政作为诗中主角,其高尚的人格和对社会的贡献都得到了高度评价。
而“筑堂南面岳,相高争气势”则展现了施惟政的志向与抱负,象征着追求真理与道德的高尚理想。在此,诗人不仅描绘了施君的形象,更通过其高尚的追求,激励读者思考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
后半部分则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尤其是“愿言发其蕴,青云奋高志”一句,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强调了发掘内在才华的重要性。整体来看,诗篇不仅表扬了一位杰出的人物,更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穷达虽不同,在我固无异: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在我看来并没有本质区别。
- 独善与兼善,此道一而二:独自修身和兼顾他人其实是同一条道路的两个方面。
- 施君素高尚,衡阳久藏器:施君品德高尚,如同衡阳的珍宝一样被深藏。
- 虽曾佐花县,牛刀聊小试:虽然曾在花县助理,实则只是小有所为。
- 未几即归休,自谓犹未至:没过多久便回乡隐退,自认为还未达到理想。
- 筑堂南面岳,相高争气势:在南岳面前建堂,气势相争。
- 讲道通天人,读书饱经济:讲解道理通达天地,读书使人博学。
- 迟当达天朝,揄扬明至治:迟早会达到理想的境界,发扬明治的治理。
- 不见有莘士,躬耕岂忘世:看不到有志之士,耕作又岂能忘世事。
- 幡然一旦起,惠泽苍生被:突然醒悟,才能惠及苍生。
- 君今已白头,明时幸遭值:君已白发,幸在明时施展才华。
- 愿言发其蕴,青云奋高志:希望能发掘内在才华,志向高远。
- 勿效栖栖人,林居事幽致:切勿模仿那种安于现状的人,隐居享受幽静。
修辞手法:
- 对比:穷达、独善与兼善的对比,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 比喻:将施君比作珍宝,突显其高尚。
- 象征:南岳象征高尚理想,青云象征理想与抱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岳:象征高尚的理想与追求。
- 青云:象征高远的志向与追求。
- 苍生:代表百姓,体现政治家的责任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两个方面?
- A. 贫富差异与个人修养
- B. 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
- C. 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故
- D. 政治斗争与历史变迁
-
“牛刀聊小试”是什么意思?
- A. 比喻小有所为
- B. 指牛刀小试
- C. 形容做事谨慎
- D. 表示对牛刀的喜爱
-
诗中提到的“施君”指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一位高尚的政治家
- C. 一位诗人
- D. 一位商人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by 杜甫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绂的《独善堂为施惟政赋》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但王绂更注重个人的修养与社会责任,而杜甫则更强调历史的沉重与人生的无奈。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