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文颖上人游天台
作者:沈亚之 〔唐代〕
露花浮翠瓦,鲜思起芳丛。
此际断客梦,况复别志公。
既历天台去,言过赤城东。
莫说人间事,崎岖尘土中。
白话文翻译:
露水沾湿了花朵,清新的思绪在芳香的花丛中升起。此时此刻,我的客梦已然断绝,更何况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别离呢?既然已经离开了天台,路过了赤城的东面。请不要再谈论人间的事情,这崎岖的尘土之中充满了烦恼。
注释:
字词注释:
- 露花:指沾有露水的花。
- 翠瓦:青色的瓦片,形容屋顶的颜色。
- 鲜思:鲜明的思绪。
- 断客梦:指客人的梦境已经结束,无法再继续。
- 志公: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或知己。
- 赤城:地名,可能是指某个地方。
- 崎岖尘土:指世俗生活的艰难和困扰。
典故解析:
- 天台:天台山,佛教名山,象征高洁和超脱。
- 赤城:古代地名,可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表明江山风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亚之,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沈亚之送别朋友文颖之际,他即将去游天台山。诗中蕴含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人间事物的超然态度,反映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世纷扰的淡然。
诗歌鉴赏:
这首《送文颖上人游天台》展现了沈亚之深厚的友谊与对自然的热爱。诗的开篇“露花浮翠瓦”,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宁静场景,露水轻盈地附着在花瓣上,清新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给人以生机与美感。这种自然的描写不仅为整首诗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接下来的“鲜思起芳丛”,则转向内心的思考,鲜明的思绪在芳香的花丛中升起,暗示着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此时,诗人意识到“此际断客梦”,他与朋友的别离使他感到一阵失落,但又不乏对未来的期待。诗中“莫说人间事,崎岖尘土中”一句,更是表达了对世俗烦恼的超然态度,诗人似乎在说,既然朋友要去游历高山,便不必再为尘世的琐事所困扰。
整首诗在意境上层层递进,从自然景象到内心情感,再到对世俗的反思,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同时,诗中蕴含的友谊之情,令人感动,使得这首送别诗不仅是一种告别,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祝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露花浮翠瓦”:描绘清晨的景象,露水与花朵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
- “鲜思起芳丛”:表达诗人内心涌现出的思绪,芳香的花丛引发了他的思考。
- “此际断客梦”:在送别的时刻,诗人感到与朋友的梦想与追求的断裂。
- “况复别志公”:在此时与知己别离,情感更加深重。
- “既历天台去”:已然踏上了旅程,前往天台山。
- “言过赤城东”:路过赤城,向东行去,暗示着远行的过程。
- “莫说人间事”:强调人应超然于世俗,减少对尘世的关注。
- “崎岖尘土中”:形容世间的艰难与困扰,表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露水与花朵的描写比作清新的气息,营造出自然的美感。
- 对仗:如“此际断客梦,况复别志公”,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的超然态度,传达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露花:象征生命的清新与纯净。
- 翠瓦:代表人间的安宁与美好。
- 芳丛: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天台: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高峰。
- 崎岖尘土:象征世俗的艰难与苦恼。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的视觉美感,也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露花浮翠瓦”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 A. 夜晚
- B. 清晨
- C. 正午
- D. 黄昏
-
“莫说人间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超然
- C. 欢愉
- D. 迷茫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种情感?
- A. 爱情
- B. 友谊
- C. 忧愁
- D. 自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赠友人》 李白
诗词对比:
- 沈亚之的《送文颖上人游天台》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诗都涉及送别主题,但沈亚之更注重内心的超然与自然的描绘,而王勃则更多地展现了对前途的思考与不舍之情。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代诗人传记》
以上资料可帮助深入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