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后自华阳行次昭应寄王直方》

时间: 2025-01-20 00:37:00

重归能几日,物意早如春。

暖色先骊岫,寒声别雁群。

川光如戏剑,帆态似翔云。

为报东园蝶,南枝日已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后自华阳行次昭应寄王直方
沈亚之 〔唐代〕
重归能几日,物意早如春。
暖色先骊岫,寒声别雁群。
川光如戏剑,帆态似翔云。
为报东园蝶,南枝日已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我归来的日子已经不多,万物的情意就像春天一样早已出现。温暖的色彩在骊山的山岫上先行绽放,而寒冷的声音却已告别了雁群。河川的光亮如同戏剧中的剑,船帆的姿态犹如在空中飞翔的云彩。为了报答东园的蝴蝶,南边的树枝上阳光已经渐渐落下。

注释:

  • 重归:再次归来。
  • 物意:自然万物的情感。
  • 骊岫:骊山的山峦。
  • 寒声:寒冷的鸟鸣声。
  • 川光:河流的光亮。
  • 戏剑:比喻光亮闪烁的样子,如同剑在舞动。
  • 帆态:船帆的姿态。
  • 东园:指东边的花园。
  • 已曛:已经日落,暗淡。

典故解析:

  • 骊山:骊山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常用作风景描写的背景,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色。
  • 雁群:雁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迁徙与离别,表达了对往日友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亚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与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沈亚之归途中,表现了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感受,同时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自然的变化,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感受与自然景色紧密相连。从“物意早如春”一句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喜悦。而“川光如戏剑,帆态似翔云”则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展现了水面上光影的流动和船帆随风而动的优美形态,给人一种生动而富有动感的视觉效果。诗的最后一句“为报东园蝶,南枝日已曛”更是把春天的生机与日落的淡淡忧伤相结合,既有对美好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诗词解析:

  1. 重归能几日:表达诗人归来的时间不多,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2. 物意早如春:春天万物复苏,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
  3. 暖色先骊岫:温暖的色彩先映照在骊山上,描绘了春天的到来。
  4. 寒声别雁群:寒冷的鸟叫声告别雁群,暗示着离别与孤独。
  5. 川光如戏剑:水面上的光亮如同剑一般闪耀,形象生动。
  6. 帆态似翔云:船帆的姿态如同云彩飘动,展现出自由的感觉。
  7. 为报东园蝶:表达对东园蝴蝶的思念与寄托。
  8. 南枝日已曛:夕阳西下,日落时分,带来一丝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川光如戏剑”与“帆态似翔云”,通过比喻形象地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动态。
  • 对仗:诗中“暖色先骊岫,寒声别雁群”体现了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情感真挚,意境悠远。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雁群: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骊岫: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色。
  • 东园的蝶:象征着自由与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寒声”指的是什么? A. 雪声
    B. 雁群的叫声
    C. 风声
    D. 雨声

  2. “川光如戏剑”中的“戏剑”比喻的是? A. 舞蹈
    B. 光影的闪烁
    C. 斗剑
    D. 风筝

  3.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高兴
    B. 伤感
    C. 忧愁
    D. 平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 by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与本诗的春天意象相似,均传达出春天的温暖与生机,但《春晓》更偏向于对春天宁静的赞美,而《宿后自华阳行次昭应寄王直方》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