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州船行赋岸傍所见》

时间: 2025-01-14 03:09:37

古木晓苍苍,秋林拂岸香。

露珠虫网细,金缕兔丝长。

秋浪时回沫,惊鳞乍触航。

蓬烟拈绿线,棘实缀红囊。

乱穗摇鼯尾,出根挂凤肠。

聊持一濯足,谁道比沧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木晓苍苍,秋林拂岸香。
露珠虫网细,金缕兔丝长。
秋浪时回沫,惊鳞乍触航。
蓬烟拈绿线,棘实缀红囊。
乱穗摇鼯尾,出根挂凤肠。
聊持一濯足,谁道比沧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古树苍翠欲滴,秋天的树林散发着芬芳。露珠在细小的虫网中闪烁,金色的兔丝在空中摇曳。秋天的波浪时而翻起白沫,惊动了水中游动的鱼鳞。蓬松的烟雾中,绿线飘摇,棘实的果实缀满了红色的囊袋。杂乱的禾穗摇动着像松鼠的尾巴,根茎从水中探出,挂着像凤凰的肠子。偶尔想要在水中洗洗脚,谁说这水比不上大海的波涛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苍苍:形容色彩深沉、清晨的朦胧。
  • 拂岸:轻轻掠过岸边。
  • 虫网:形容小虫织成的细网。
  • 金缕:形容金色的丝线。
  • 蓬烟:形容烟雾缭绕。
  • 凤肠:比喻精致细腻的事物。

典故解析:

  • 沧浪:出自《楚辞》,指大海,象征广阔和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亚之,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生活情感为题材,表现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沈亚之的游历过程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汴州船行赋岸傍所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早晨的自然景象,展示了诗人对周遭环境的敏锐观察。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如“古木”、“秋林”、“露珠”等,传达了清新淡雅的自然气息。尤其是“秋浪时回沫,惊鳞乍触航”这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水面微波荡漾,鱼儿跃起的瞬间。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惬意。最后一句“谁道比沧浪”则是对自然美的一种自信宣言,强调了小水流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与美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木晓苍苍:描绘清晨古木的幽静与苍翠。
  2. 秋林拂岸香:秋天的树林散发着香气,给岸边带来生机。
  3. 露珠虫网细:细致的露珠挂在虫网中,表现自然细腻。
  4. 金缕兔丝长:金色丝线在空中飘荡,象征秋日的柔美。
  5. 秋浪时回沫:秋天的水波翻起白沫,展现水的活力。
  6. 惊鳞乍触航:水中的鱼因触碰船舷而惊动,增添了动态美。
  7. 蓬烟拈绿线:烟雾缭绕,绿色的线条在空中舞动。
  8. 棘实缀红囊:果实累累,描绘秋天的丰收。
  9. 乱穗摇鼯尾:禾穗摇摆如松鼠的尾巴,带来生动的形象。
  10. 出根挂凤肠:根茎从水中探出,表现生命力的顽强。
  11. 聊持一濯足:不妨在水中洗脚,展现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
  12. 谁道比沧浪:质疑自然小水流的魅力,与大海的沧浪相比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禾穗比作鼯鼠尾巴,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自然元素以人类情感,如“惊鳞乍触航”。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秋季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木:象征着岁月和历史的积淀。
  • 秋林:代表着丰收与成熟的季节。
  • 露珠:象征着清新与生命的活力。
  • 波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述的季节是哪个?

    • A. 春
    • B. 夏
    • C. 秋
    • D. 冬
  2. 诗中提到的“露珠”挂在哪里?

    • A. 树上
    • B. 河边
    • C. 虫网
    • D. 草地上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 A. 小溪比大海美
    • B. 大海比小溪美
    • C. 大海与小溪无关
    • D. 小溪与大海相同

答案:

  1. C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沈亚之的《汴州船行赋岸傍所见》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前者更注重细腻的描写与动感,后者则强调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