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雨中赴酌见复弟有感》
时间: 2025-01-16 22:31:2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中秋雨中赴酌见复弟有感
作者: 李全昌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尽日先愁风雨催,可堪良夜付徘徊。
逢时但饮酉堂酒,遣兴频呼左相杯。
望里姮娥空有约,撤来屏障竟无媒。
平分秋色凭谁判,但对华筵剪烛灰。
白话文翻译:
整日愁苦,风雨催促,难道这良夜还值得我徘徊吗?
遇到这样的时光,只能在酉堂喝酒,兴致高时频频呼唤左相的酒杯。
遥望中秋的月亮,虽然有约在先,但却没有人来传递。
这明亮的秋色,究竟由谁来裁定?我只能对着华丽的筵席,剪掉那烛光的灰烬。
注释:
- 尽日:整天。
- 良夜:指中秋佳夜。
- 酉堂酒:指在酉时(即晚上)饮酒。
- 左相杯:指左相(大臣)的酒杯,象征着高贵的酒席。
- 姮娥:嫦娥,月宫的美丽仙子,传说中与月亮有关。
- 屏障:指隔断,遮挡的物件。
- 平分秋色:形容秋天的美丽景色。
- 华筵:华丽的宴席。
- 剪烛灰:指烛光渐暗。
典故解析:
- 姮娥:嫦娥奔月的传说,表达了对月亮的眷恋与思念。
- 左相:古代官职,象征着权威与地位,暗示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全昌,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中秋期间,时值风雨交加,诗人对良夜的期许与失落感交织,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中秋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中的孤独与失落。诗人尽管身处美好的中秋夜,却因天气的恶劣而感到忧愁。全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示了诗人对月亮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开头两句直接表明了诗人心中的愁苦,而后两句则转向对酒的寄托与对友情的渴望。特别是“望里姮娥空有约,撤来屏障竟无媒”一句,既表达了对月亮的渴望,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使整个诗歌更加深邃。最后两句以“华筵剪烛灰”作结,映射出宴席的冷清与孤独,令人感慨。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讲究,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中秋夜的孤独与思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尽日先愁风雨催”:整天忧愁,因风雨的催促。
- “可堪良夜付徘徊”:这样的良夜,是否值得我徘徊?
- “逢时但饮酉堂酒”:在这样的时刻,只能饮酒消愁。
- “遣兴频呼左相杯”:兴致高时,频频呼唤酒杯。
- “望里姮娥空有约”:远望月亮,虽有约定,但无人传递。
- “撤来屏障竟无媒”:隔断视线,却没有人来传递消息。
- “平分秋色凭谁判”:这美丽的秋色,谁来裁判?
- “但对华筵剪烛灰”:只对着华丽的宴席,感受到烛光的灰烬。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可堪良夜付徘徊”与“逢时但饮酉堂酒”。
- 比喻:将月亮比作约定的对象,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赋予月亮情感,表现诗人对它的渴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中秋佳夜的遗憾,借用月亮和酒宴的意象,展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孤独与疏离。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思念与约定,代表了团圆与孤独的对比。
- 酒:象征消愁与欢聚,表达了对友情的渴望。
- 烛光: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宴席的冷清,映射出对过往温暖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姮娥”指的是哪个神话人物? A.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B. 嫦娥
C. 祝融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酉堂酒”主要是指何时饮酒?
A. 上午
B. 下午
C. 晚上
答案:C -
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A. 快乐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李全昌《中秋雨中赴酌见复弟有感》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诗都描绘了中秋的月亮,但李全昌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而苏轼则表现了对月亮的哲理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全昌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