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霁后贻马十二巽
作者: 储光羲 〔唐代〕
高天风雨散,
清气在园林。
况我夜初静,
当轩鸣绿琴。
云开北堂月,
庭满南山阴。
不见长裾者,
空歌游子吟。
白话文翻译:
在雨过天晴的高空中,风雨散去,清新的气息弥漫在园林中。更何况夜晚刚刚开始安静,我在窗前弹奏着绿琴。云朵在北堂的上空散开,月光洒满了南山的阴影。看不见长裾的人,徒然高歌游子的哀吟。
注释:
- 霁:雨后天气晴朗。
- 贻:赠送、留给。
- 巽:古代乐器,指琴。
- 当轩:在窗前。
- 庭满:庭院里充满。
- 长裾者:长衣飘飘的人,引申为高洁的隐士或志向远大的人。
- 游子吟:指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光羲,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常常蕴含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雨后的宁静夜晚,作者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内心的宁静,借景抒情,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及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霁后贻马十二巽》是一首描写雨后景象的诗作,充满了清新与宁静的氛围。诗的开头“高天风雨散”,直接描绘了雨后晴朗的天空,风雨的消散象征着烦恼与困扰的解除,接下来的“清气在园林”则呈现了雨后自然界的清新气息,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
“况我夜初静,当轩鸣绿琴”,夜晚的宁静与琴声交织在一起,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闲适。琴声的悠扬在夜静时分更显动人,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情感。
接下来的“云开北堂月,庭满南山阴”,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庭院,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对游子的思念。
最后一句“不见长裾者,空歌游子吟”,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推向高潮,长裾者象征着理想中的隐士或故友,诗人期盼与之相聚,却只能对着月光空自吟唱。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天风雨散:描绘了雨后天高气爽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感。
- 清气在园林:强调雨后清新的空气,园林的生机勃勃。
- 况我夜初静:夜晚刚开始安静,诗人内心的宁静逐渐显现。
- 当轩鸣绿琴:在窗前弹琴,表达诗人的闲适与雅趣。
- 云开北堂月:云层散去,月光洒在北堂,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庭满南山阴:南山的阴影与庭院的结合,反映出一种幽静的美感。
- 不见长裾者:暗示对理想中隐士的渴望,表现出孤独感。
- 空歌游子吟:吟唱游子的愁苦,抒发对故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琴声与夜晚的宁静相结合,提升了意境。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表现内心情感,形成“景中有情”的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及对孤独、友谊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高天:象征辽阔与自由,代表诗人开阔的心境。
- 琴声:代表文化修养与内心的宁静。
- 月光:象征思念与孤独,寄托诗人对友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裾者”指的是? A. 游子
B. 隐士
C. 诗人自己 -
“高天风雨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宁静
C. 忧伤 -
诗中“当轩鸣绿琴”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状态? A. 忧虑
B. 闲适
C. 激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储光羲的《霁后贻马十二巽》更侧重于雨后宁静的氛围,而王维则通过描绘秋天的宁静与景色展现人生哲理。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