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九疑
作者: 朱庆馀 〔唐代〕
浮生犹役役,未得便寻真。
白日如无路,青山岂有人。
烟收遥岫小,雨过晚川新。
倚杖何凝望,中宵梦往频。
白话文翻译:
这一生仍在劳作中,未能寻找到真实的自我。
白天仿佛没有出路,青山上又岂会有人。
烟雾散去,远处的山峰显得细小,
雨过之后,傍晚的河流显得焕然一新。
我倚着拐杖凝望着远方,半夜的梦境频频而来。
注释:
- 浮生:指生活,尤其是指忙碌的生活。
- 犹役役:犹如在劳役中,形容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白日如无路:白天似乎没有出路,表达一种迷茫的感觉。
- 青山岂有人:青山上难以见到行人,强调孤独与寂静。
- 烟收遥岫小:烟雾消散后,远处的山峰显得渺小,象征着视野的开阔。
- 雨过晚川新:雨后晚景焕然一新,象征着希望与重生。
- 倚杖:依靠的拐杖,象征着年老与无助。
- 凝望:专注地看,表现出对未来的期盼与思考。
- 中宵梦往频:在午夜时分,梦境频繁出现,隐喻内心的思绪与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唐代诗人,字景元,号青山,晚唐著名诗人之一,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他的诗作多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望九疑》创作于一个宁静的时刻,诗人可能身处于一片青山绿水之间,内心充满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与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诗人个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望九疑》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全诗四联,以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渴望。
首联“浮生犹役役,未得便寻真”直接揭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疲惫与对真实自我的渴望。生活如同牢笼,诗人虽身在其中,却难以找到真正的自我。这种感受在现代社会中也极具共鸣,许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都难以停下脚步,去思考自己的心灵。
次联“白日如无路,青山岂有人”通过对白天与青山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在这片青山之中,诗人与自然相依相伴,却又感到无比孤寂。这种情感在自然景象中得到了升华,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的美。
后两联则通过“烟收遥岫小,雨过晚川新”展示了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希望。烟雾的散去象征着困惑的消除,雨后的新生则意味着希望的重燃。虽然生活充满艰辛,但自然的力量可以给予人们重新开始的勇气。
最后一句“倚杖何凝望,中宵梦往频”则将诗人的思绪拉回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倚杖而望,似乎在期待着什么,梦的频繁出现也暗示着内心的渴求与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在情感上从无奈到希望,最终回归到自我反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闭环,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浮生犹役役:意指生活仍在辛苦中,未能摆脱。
- 未得便寻真:尚未找到真实的内心。
- 白日如无路:白天似乎没有出路,感到迷茫。
- 青山岂有人:青山上没有人,表现出孤独。
- 烟收遥岫小:烟雾消散,远山显得细小,象征视野的开阔。
- 雨过晚川新:雨后晚川景象焕然一新,象征希望与重生。
- 倚杖何凝望:倚靠拐杖,专注地凝望。
- 中宵梦往频:午夜的梦境频繁出现,暗示内心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白天与夜晚、繁忙与宁静的对比,增强了孤独感和思考的深度。
- 象征:青山、烟雾、雨水等自然元素象征着诗人的情感变化与内心世界。
- 拟人:将自然景象拟人化,使其更具表现力,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生活的反思与对自然的敬畏。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最终寻求希望的力量。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生:象征人生的短暂与忙碌。
- 青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永恒,亦暗示孤独。
- 烟雾:象征迷茫与困惑。
- 雨水:象征洗净与希望。
- 倚杖:象征年老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浮生犹役役”的含义是什么?
- A. 生活快乐
- B. 生活辛苦
- C. 生活安静
- D. 生活忙碌
-
诗人“白日如无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迷茫
- C. 希望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雨过晚川新”象征着什么?
- A. 绝望
- B. 重生
- C. 疲惫
- D. 无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比较朱庆馀的《望九疑》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但朱庆馀更侧重于孤独感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关注与他人的离别与情感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朱庆馀生平与作品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