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辞》
时间: 2025-01-01 13:18: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辞
作者:李煜 〔唐代〕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珠宝碎落在眼前,鲜花凋零于世外春天。心中的仇恨未曾消失,手中拥有的也失去了。药香的玉笥里药物依旧未尽,而香盒却已染上了尘埃。以前的悲伤将引起今后的感伤,已无泪水可以浸湿手帕。美丽的容颜如同芳香的树木,而那浮动的危险道路却是相似的。正因愁苦春天的果实凋落,又遭遇雨水的伤害。繁华的美好如今何在,飘零的事情已然空无。无声无息的去向何处,千年之后再向东风告别。
注释
- 珠碎:指美丽的事物破碎,暗指人生的无常。
- 未销心里恨:心中的恨意尚未消散,表现出内心的痛苦。
- 玉笥:装药的玉器,象征着希望和疗愈。
- 香奁:盛放香料的盒子,暗指美丽和香气的消逝。
- 前哀将后感:前面的悲伤会引发后来的感伤,表现出情感的连锁反应。
- 秾丽:繁华美丽,形容春天的景象。
- 千载谢东风:经历过千年,再向东风告别,表达了对过往的无奈和伤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煜,字重光,号煜,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和诗人。他在位期间,虽国力衰弱,却以其卓越的诗词才华著称。李煜的词风细腻、情感真挚,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煜晚年,他在国破家亡之际,借助诗词表达其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充满了对失去的惋惜与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挽辞》是李煜在其王朝衰亡之际写下的深情之作,展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无奈的心情。开篇即以“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两句引入,既有对珍贵事物的失落感,又暗含了对逝去春天的惋惜。接下来的句子则进一步描绘了内心的痛苦和外界环境的恶劣,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诗中“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明确表达了诗人虽处逆境,但内心的恨意与失落感仍然没有消散。这种情感的深度反映了他对曾经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李煜反复提及的“香奁”和“玉笥”,象征着曾经的美好与希望,但如今却已沦为尘埃,失去了光泽。这种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浓烈,充满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最后两句“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则是对未来的绝望与对过去的告别,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意象运用,使得读者感受到一种悲伤而又沉重的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珠碎眼前珍:眼前的珍珠已碎,暗示着美好事物的逝去。
- 花凋世外春:世外的春花凋零,象征着失去的美好时光。
- 未销心里恨:内心的仇恨依然存在,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 又失掌中身:失去了手中所拥有的东西,进一步加深了失落感。
- 玉笥犹残药:药香的残留象征着希望未尽。
- 香奁已染尘:香盒上已沾上尘埃,表明美好的东西已然消逝。
- 前哀将后感:过去的悲哀会引起未来的感伤,情感相连。
- 无泪可沾巾:已无泪水可用来沾湿手帕,表达了无奈。
- 艳质同芳树:美丽的容颜与芳香的树木相似,象征着易逝之美。
- 浮危道略同:危险的道路与美丽的外表都是短暂的。
- 正悲春落实:春天的果实凋落,象征着希望的消逝。
- 又苦雨伤丛:雨水的打击使得景象更加凄惨。
- 秾丽今何在:繁华的美好如今已消失。
- 飘零事已空:一切繁华都已成为空谈。
- 沉沉无问处:无声无息的去向已无处可问。
- 千载谢东风:千年之后再向东风告别,感叹生命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珠碎”比喻珍贵事物的失落。
- 对仗:如“前哀将后感”与“无泪可沾巾”,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如“玉笥”、“香奁”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现了李煜对失去的美好时光的追忆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传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和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珠:象征着珍贵的事物与美好回忆。
- 花:代表生命的美丽与春天的希望。
- 香奁:象征着美好与爱情的消逝。
- 玉笥:代表着希望与情感的残留。
- 东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这些意象在诗中相互交织,构成了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深切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最能表达失落的情感? A. 珠碎眼前珍
B. 香奁已染尘
C. 没有选项
D. 千载谢东风 -
“未销心里恨”中的“心里恨”指的是什么? A. 对过去的仇恨
B. 对未来的惧怕
C. 对现实的不满
D. 没有选项 -
李煜是哪个时期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离骚》屈原
诗词对比:
- 李煜的《挽辞》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但李煜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呈现社会的苦难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煜诗词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