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早行》

时间: 2025-01-14 04:31:02

隆隆津鼓动,江火留余闪。

人家未起耕,近水寒扉掩。

船开凫鸭散,树吐烟霏敛。

东郭去方遥,青山见孤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中早行
作者: 高启 〔明代〕

隆隆津鼓动,江火留余闪。
人家未起耕,近水寒扉掩。
船开凫鸭散,树吐烟霏敛。
东郭去方遥,青山见孤点。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鼓声在渡口响起,江边的火光依旧闪烁。
村庄里的人们还未起床耕作,靠近水边的门窗紧闭。
船只启航,野鸭四散而飞,树木上升起的烟雾逐渐淡去。
向东的郭村还在远方,只在青山中隐约可见一小点。

注释:

  • 隆隆:形容声音大而连续,这里指渡口的鼓声。
  • 津鼓:渡口的鼓声,通常用于传递信息或庆祝活动。
  • 江火:指江边的火光,可能是指村民夜间留下的火光。
  • 人家:人们,指村庄里的居民。
  • :耕作,指农民进行的种植活动。
  • 寒扉掩:寒冷的早晨,窗户紧闭。
  • 凫鸭:野鸭,通常生活在水边,形象生动。
  • 烟霏:烟雾,形容清晨的雾气。
  • 东郭:指东边的郭村,表示方位。
  • 孤点:孤独的小点,指远处的山影。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描写的场景反映了明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文的观察及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启,明代诗人,字季和,号澹斋,浙江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作品中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宁静与人们的生活,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诗中所表现的早行场景,反映了农民辛勤劳动的精神。

诗歌鉴赏:

《舟中早行》是一首描写清晨江边景象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的水乡画面。诗的开头“隆隆津鼓动”以鼓声作为引子,营造出清晨的氛围,鼓声不仅是时间的标志,也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接下来的“江火留余闪”描绘了夜晚的火光虽已消退,但仍留有余辉,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延续。

“人家未起耕,近水寒扉掩”则表现出清晨的宁静与人们尚未开始工作的状态,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诗人在此通过对比,强调了自然的清晨与人们的沉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后两句“船开凫鸭散,树吐烟霏敛”则描绘了船只启航,鸭子飞散的生动场景,充满了动感与活力。而最后一句“东郭去方遥,青山见孤点”则将视线拉远,表现出远方的青山与孤独的村落,给人以远离喧嚣的宁静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隆隆津鼓动:鼓声在渡口响起,表现出早晨的开始。
  2. 江火留余闪:江边的火光依然在闪烁,暗示着夜的余温。
  3. 人家未起耕:村民尚未起床,反映出清晨的宁静。
  4. 近水寒扉掩:靠近水边的家门紧闭,表现出寒冷的清晨。
  5. 船开凫鸭散:船只启航,鸭子飞散,展现出活泼的自然景象。
  6. 树吐烟霏敛:树木上升起的烟雾渐渐消散,象征清晨的变迁。
  7. 东郭去方遥:东边的郭村还在远方,营造出一种遥远感。
  8. 青山见孤点:远处的青山中隐约可见的孤独点,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晨的景象形象化,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如“树吐烟霏”中的“吐”字,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船开凫鸭散”,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与生活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津鼓: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新生活的开始。
  • 江火:象征过去的温暖与夜的余韵。
  • 寒扉:代表宁静的清晨和人们尚未开始的生活。
  • 凫鸭:活泼的自然生灵,象征生机与活力。
  • 青山:远方的宁静,象征着希望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舟中早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高启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江火留余闪”指的是什么? A. 夜晚的火光
    B. 清晨的阳光
    C. 渡口的灯光
    D. 人家的火炉

  3. “人家未起耕”表达了什么情景? A. 人们忙碌的生活
    B. 农民尚未开始工作
    C. 清晨的喧闹
    D. 河边的热闹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津》——李贺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高启的《舟中早行》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受。高启通过清晨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和期待,而李白则在月光下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者虽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高启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古诗词入门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