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日怀江上(二首)
薪蒲正绿乳凫鸣,水没渔梁宿雨晴。
看近清明沉种日,野人何事不归耕。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日子里,岸边的蒲草正绿,乳白色的野鸭在鸣叫;雨后晴天,水面淹没了渔梁。
眼看着清明节快到了,适合下种的日子,乡下人却为何不回去耕田呢?
注释:
- 薪蒲:指的是蒲草,春天新长出的绿草,代表生机。
- 乳凫:乳白色的野鸭,生活在水边,形象可爱。
- 渔梁:水中用来捕鱼的木梁,水淹没了它,显示出雨后的情景。
-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的重要节气,适合耕种。
- 野人:指的是乡下的农民,因忙于耕作而不归。
典故解析: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是祭扫祖先的日子,也是农忙时节,诗中提及这一节气,暗示了春天的到来和农事的紧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336年-公元1374年),明代初期的诗人,与他同时的有于谦等人。高启以诗歌和散文闻名,尤其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受到赞誉。其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
《春日怀江上》写于高启的晚年,正值明初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象,表达对故乡和农民生活的关怀,同时也反映出农事的急迫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春日怀江上》展示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薪蒲正绿乳凫鸣”一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绿草如茵,野鸭在水边欢快地鸣叫,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田园景象。接下来的“水没渔梁宿雨晴”则通过雨后晴天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变幻无常,以及农业生产环境的湿润和适宜。
而“看近清明沉种日,野人何事不归耕”一句,诗人用清明节的到来来引出对农民的思考,质疑乡下人在这个重要的农时为何不回去耕作,反映出对乡村生活的忧虑与期盼,表现出诗人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对农民的关心,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薪蒲正绿乳凫鸣:描写春天的生机,蒲草绿意盎然,野鸭在水中鸣叫,形成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
- 水没渔梁宿雨晴:雨后水位上涨,渔梁被水淹没,展现出自然的变化与静谧。
- 看近清明沉种日:提及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指向农事的重要性。
- 野人何事不归耕:对农民的质疑,反映诗人对农田和农村生活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的“薪蒲正绿”和“水没渔梁”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使用自然界的意象来反映人的生活状态,形成一种人景交融的效果。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借助自然景象反映农民的生活,传达出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和对农田耕作的期盼。
意象分析:
- 薪蒲:象征春天的生机和希望。
- 乳凫:代表自然的和谐美好,生动的画面。
- 清明:不仅是节气,更是农耕时节,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农田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薪蒲”指的是什么? A. 荷花
B. 蒲草
C. 柳树 -
诗人对“野人”的提问反映了什么? A. 对农民的无情
B. 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C. 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
“水没渔梁”表现出什么样的天气变化? A. 阴雨连绵
B. 雨后晴天
C. 暴风骤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春天带来的希望与美好,而高启的《春日怀江上》则更关注农民的生活与耕作的现实。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现了对春天的喜悦与对友人的思念,与高启的忧虑相对比,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