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记得在溪边的亭子中,夕阳西下时的情景。那时我喝得酩酊大醉,以至于不知道该怎么回家。兴致已尽,傍晚的时候我乘船返回,却误入了荷花的深处。于是我和船夫争着划船,惊动了一片水鸥和白鹭。
注释:
- 常记:常常记得。
- 溪亭:溪边的凉亭。
- 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 沈醉:沉醉,陶醉在酒中。
- 归路:回家的路。
- 兴尽:兴致已尽。
- 晚回舟:傍晚时分返回船上。
- 误入:不小心进入。
- 藕花:荷花,藕的花。
- 争渡:争着划船。
- 惊起:惊动,吓跑。
- 一滩鸥鹭:一片水边的鸥鸟和鹭鸟。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其描绘的景象与李清照个人的经历和情感有很大的关联,反映了她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受。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以其清丽婉约的词风而闻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多描写个人情感、生活琐事,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 创作背景:李清照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南宋时期国家的衰败使得她的生活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此时,她的作品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对过往的怀念。
诗歌鉴赏:
《如梦令》其一是一首充满感性和细腻的作品,展现了李清照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诗的开头“常记溪亭日暮”便拉开了回忆的帷幕,给人以悠长的时光感。夕阳下的溪边亭子是一个温柔的场景,似乎隐含着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随着情节的发展,李清照借酒消愁,醉中不知归路,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逃避。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则进一步表现了她的迷惘与无奈。在醉意的驱使下,回家的路途变得模糊,误入了美丽的荷花深处,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向往,也反映了她内心的迷失与渴望。最后两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用生动的动作描绘了船上的骚动与紧迫感,仿佛在诉说着她试图逃离现实的挣扎。
整首词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展现了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常记溪亭日暮:引入回忆,暗示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沈醉不知归路:表现醉意的迷离,带有逃避现实的意味。
- 兴尽晚回舟:暗示兴致的消退,船上归途的不安。
- 误入藕花深处:象征迷失,进入了梦幻般的美景之中。
- 争渡:描绘紧迫感,表现出对现实的挣扎与不安。
- 惊起一滩鸥鹭:用生动的意象反映内心的焦虑与失落。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醉酒的状态比作迷失的旅行,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鸥鹭的惊起象征着内心的波动,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争渡”,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围绕“迷失”与“怀念”展开,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对现实困境的挣扎,展现了李清照深邃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 溪亭:象征宁静与美好,代表着李清照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向往。
- 日暮: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藕花:美丽而脆弱,象征着李清照内心的渴望与迷失。
- 鸥鹭:象征自由与无拘束,表现出李清照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常记溪亭日暮”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白天的溪边
- B. 日落时的溪边
- C. 晚上的城市
-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而“误入藕花深处”?
- A. 因为醉酒
- B. 因为迷路
- C. 因为好奇
- 诗中的“争渡”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平静
- B. 紧迫
- C. 快乐
- 诗中“常记溪亭日暮”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其二(李清照)
- 《西江月·夜行黄河》 (李清照)
-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清照的《如梦令》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清照更专注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苏轼则更具豪放与哲理性。李清照的细腻与苏轼的奔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李清照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