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吟》

时间: 2025-01-19 19:45:04

天人之际岂容鍼,至理何烦远去寻。

凶焰炽时焚更烈,恩波流处浸还深。

长征戍卒思归意,久旱苍生望雨心。

祸福转来如反掌,可能中夜不沉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地吟 天人之际岂容鍼,至理何烦远去寻。 凶焰炽时焚更烈,恩波流处浸还深。 长征戍卒思归意,久旱苍生望雨心。 祸福转来如反掌,可能中夜不沉吟。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天地之间,真理不容置疑,何须远行去寻找。 当邪恶之火炽烈时,焚烧更为猛烈;而恩泽之波流过之处,浸润更为深沉。 远征的士兵思念归乡之情,久旱的百姓渴望雨水的降临。 祸福的转变如同翻掌一般容易,或许在深夜里,人们不会停止沉思。

注释: 字词注释:

  • 鍼:同“针”,比喻细微的、不容置疑的。
  • 至理:最高的道理或真理。
  • 凶焰:邪恶的力量或势头。
  • 恩波:比喻恩泽或好处。
  • 长征戍卒:指远征的士兵。
  • 苍生:指百姓。
  • 中夜:深夜。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但诗中“长征戍卒思归意”可能暗指历史上士兵远征的情景,如汉代的边塞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达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天地间真理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祸福无常的感慨。可能是在观察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后有感而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天地间真理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祸福无常的深刻认识。诗中“凶焰炽时焚更烈,恩波流处浸还深”一句,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邪恶与恩泽的极端表现,突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后两句“长征戍卒思归意,久旱苍生望雨心”则通过对士兵和百姓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安宁和希望的渴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邵雍诗歌的哲理性与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人之际岂容鍼,至理何烦远去寻。” —— 表达了天地间的真理是不容置疑的,无需远行寻找。
  2. “凶焰炽时焚更烈,恩波流处浸还深。” —— 通过对比邪恶与恩泽的极端表现,强调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3. “长征戍卒思归意,久旱苍生望雨心。” —— 描绘了士兵和百姓对安宁和希望的渴望。
  4. “祸福转来如反掌,可能中夜不沉吟。” —— 表达了祸福转变的迅速和人生思考的持续性。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凶焰炽时焚更烈,恩波流处浸还深”中的邪恶与恩泽的对比。
  • 比喻:如“祸福转来如反掌”中的祸福转变比喻为翻掌。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探讨天地间的真理和人生的祸福无常,强调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人们对安宁和希望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凶焰:象征邪恶的力量。
  • 恩波:象征恩泽或好处。
  • 长征戍卒:象征远征的士兵。
  • 久旱苍生:象征渴望雨水的百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凶焰炽时焚更烈”中的“凶焰”象征什么? A. 恩泽 B. 邪恶的力量 C. 雨水 D. 士兵
  2. 诗中“恩波流处浸还深”中的“恩波”象征什么? A. 邪恶的力量 B. 恩泽 C. 雨水 D. 士兵
  3. 诗中“长征戍卒思归意”中的“长征戍卒”指的是什么? A. 远征的士兵 B. 百姓 C. 邪恶的力量 D. 恩泽
  4. 诗中“久旱苍生望雨心”中的“久旱苍生”指的是什么? A. 远征的士兵 B. 百姓 C. 邪恶的力量 D. 恩泽

答案:1. B 2. B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探讨人生和自然的哲理。
  • 杜甫《春望》: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诗词对比:

  • 邵雍的《天地吟》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探讨了人生和自然的哲理,但前者更侧重于人生祸福的无常,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