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 其三 庚寅八月十三日词社同人于稷园作中秋预集》
时间: 2025-01-01 14:20: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光何似春光好,见月易思家。
忘年俦侣,青衫白发,同是天涯。
宫城咫尺,红墙一水,银汉微斜。
嫦娥不识,人间兴废,几换繁华。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光景怎么能比得上春天的美好,看到明月总让人思念家乡。
忘却了年岁的朋友,青衫与白发,共同在这天涯旅途。
宫殿城墙近在咫尺,红墙隔着一条水流,银河微微倾斜。
嫦娥不识人间的兴衰变迁,几多繁华已经更替。
注释:
- 秋光:秋天的光景。
- 思家:想念家乡。
- 忘年俦侣:指年纪相差很大却有深厚友谊的朋友。
- 青衫白发:青衫指年轻人,白发指老年人,形容忘年交。
- 宫城:指皇宫,城墙。
- 红墙一水:形容红色的城墙和水流相隔。
- 银汉:指银河,象征遥远的距离。
- 嫦娥:月中仙女,象征着孤独和对人间的无知。
- 兴废:指繁华与衰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驹(1886年-1969年),字子华,号伯驹,近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和文物鉴定家。他在文学和艺术上都有卓越成就,尤其以诗词和书法闻名于世。张伯驹的诗风受唐宋诗词影响,擅长抒情。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庚寅年(1940年)中秋节前夕,诗人在稷园与好友聚会,借助明月而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正值战乱时期,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家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深沉的情感。
诗歌鉴赏:
《人月圆·其三》是一首充满秋天情怀的中秋词,诗人以月亮为媒介,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开篇以“秋光何似春光好”引入,直接表达了秋天的萧瑟与春天的芬芳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接着,诗人通过“见月易思家”的思绪,将个人情感与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展现出浓厚的思乡之情。
“忘年俦侣,青衫白发”这一句描绘了不同年龄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强调了友情的珍贵与超越时间的界限。接下来的“宫城咫尺,红墙一水”则以具体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感觉,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最后两句“嫦娥不识,人间兴废,几换繁华”不仅点明了月亮的孤独,也反映了人间的无常与繁华的更替,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整首诗以抒情为主,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张伯驹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光何似春光好:秋天的景色怎能比得上春天的美丽。
- 见月易思家:看到明月容易引发对家的思念。
- 忘年俦侣:指年纪不同的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 青衫白发:象征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友谊。
- 同是天涯:意指彼此都在同一片天地,感叹命运相同。
- 宫城咫尺,红墙一水:形象地描绘了宫城与水流的距离,暗示亲近却又遥远的感觉。
- 银汉微斜:银河倾斜,景象优美,却也隐含距离的遥远。
- 嫦娥不识:月中仙女嫦娥不知人间的兴衰变迁。
- 人间兴废,几换繁华:人世间的繁华与衰败,变化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嫦娥不识”比拟人间的变迁,强调月亮的孤独。
- 对仗:如“青衫白发”与“宫城咫尺”,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意象:通过月亮、秋光等意象传达深沉的思乡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达了在佳节之际,诗人对亲情、友情的渴望与对历史变迁的无奈。通过对比与象征,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乡、孤独与情感的寄托。
- 秋光:象征萧瑟与变迁,反映内心的孤寂。
- 宫城与红墙:象征着权力与距离,暗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嫦娥:象征着美丽与孤独,反映对人世无知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青衫白发”主要指什么? A. 年龄相仿的朋友
B. 年龄相差很大的朋友
C. 亲人
D. 只有年轻人的朋友 -
填空题:诗中“嫦娥不识”表达了诗人对__的无奈。
-
判断题: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对 / 错
答案:
- B
- 人间的兴衰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 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是中秋诗作,借月抒发情感。
诗词对比:
- 张伯驹与李白的《静夜思》都通过月亮表达思乡之情,但张伯驹更关注人间的无常与变迁,而李白则多了一份对故乡的直接思念和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了解唐诗的背景与风格。
- 《现代诗词鉴赏》:解析近现代诗词的艺术特点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