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圆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9:53:19

湘江终古伤心泪,长自发红兰。

莺声啼老,鹃声化去,零落谁看。

钿车催至,冰瓯银烛,半日追欢。

冯唐霜鬓,何戡病骨,同此长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湘江终古伤心泪,长自发红兰。
莺声啼老,鹃声化去,零落谁看。
钿车催至,冰瓯银烛,半日追欢。
冯唐霜鬓,何戡病骨,同此长安。

白话文翻译

湘江的水流淌不息,泪水令人心伤,常常在红兰花中流淌。
黄莺的歌声渐渐老去,杜鹃的声响也化为远去的回声,
无数凋零的花瓣又有谁来关注呢?
华丽的车马匆匆而至,冰凉的瓷杯和银烛在半日之间追寻欢乐。
冯唐已是白发苍苍,何必纠结于病痛的身体,仍然与我同在长安。

注释

字词注释:

  • 湘江:指湖南湘江,代表着伤感的情绪。
  • 发红兰:此处“兰”指兰花,表示美好而脆弱的事物。
  • 莺声啼老:莺歌唱得老去,暗示时光的流逝。
  • 钿车:古代华丽的车马,象征繁华的生活。
  • 冯唐:古代名人,此处泛指年长者,白头苍苍。

典故解析:

  • 冯唐:出自《红楼梦》中的角色,象征着对青春的怀念与对年华逝去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慈铭(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字雨轩,号白水,原籍江西,后移居湖南。他的诗歌以清丽见长,常表现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清代,背景下的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诗人通过湘江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伤。

诗歌鉴赏

《人月圆二首 其二》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往昔的怀念及对现实的无奈。湘江的哀伤与红兰的娇美交织,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莺声与鹃声的对比,反映出时光的流逝与生死的无常,令人感慨万千。

“钿车催至,冰瓯银烛”描绘了一幅繁华的图景,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诗人却感受到了一种空虚与沧桑。冯唐的霜鬓与病骨更是映射出人生的脆弱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湘江终古伤心泪:湘江的水流淌不息,泪水如同江水,流淌不止,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伤。
  2. 长自发红兰:泪水常常映衬出兰花的娇美,但美丽的事物却易逝。
  3. 莺声啼老,鹃声化去,零落谁看:黄莺的歌声渐渐消失,杜鹃的叫声也远去,凋零的花瓣无人关注,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忽视。
  4. 钿车催至,冰瓯银烛,半日追欢:华丽的车马匆匆而至,冰凉的酒杯与银烛在短暂的欢乐中,表达了对短暂欢愉的追求。
  5. 冯唐霜鬓,何戡病骨,同此长安:年老的冯唐已是白发苍苍,面对身体的病痛,仍与我同在长安,反映出人生的无奈与坚持。

修辞手法:

  • 对比:莺声与鹃声的对比,展示时光流逝的无情。
  • 拟人:将无生命的物体赋予情感,如“零落谁看”使得凋零的花瓣似乎有了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湘江、莺声、钿车的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过往美好回忆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江:象征着伤感与流逝的时间。
  • 莺声与鹃声:分别代表着青春与逝去,形成鲜明对比。
  • 钿车与银烛:象征繁华与奢侈,反映出短暂的欢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湘江”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伤感
    • C. 平静
    • D. 兴奋
  2. “冯唐霜鬓”中“霜鬓”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
    • B. 白发
    • C. 光亮
    • D. 美丽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临江仙》:李清照的词作,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感伤。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作,表现出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与李慈铭的《人月圆二首 其二》均表达了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但李白更偏向于对故乡的直接描绘,而李慈铭则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李慈铭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以上内容为该诗的详细解析及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