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凡事幸相宜,第一红尘免上衣。
寻药每同丹客去,拾薪多趁牧儿归。
鸣泉潄石寒蒲洁,宿雾蒸泥早蕨肥。
不奈邻峰学禅伴,时时来此叩岩扉。
白话文翻译:
在山中一切都显得合适,最重要的是世俗的烦恼不再需要穿上衣服。
每次寻药都和采药的丹客一起去,捡柴也是趁着牧童归来。
泉水声在石间悦耳,寒冷的蒲草格外洁白,宿雾蒸腾泥土,早蕨长得肥美。
但无奈邻近的山峰上总有学禅的伴侣,时常来这里敲响岩石的门扉。
注释:
- 红尘:指尘世,喧嚣的生活。
- 丹客:指采药的道士,常常被称为丹客,寓意追求长生之道的人。
- 鸣泉:泉水流动的声音。
- 潄石:泉水冲刷岩石,意在描绘清澈的泉水。
- 宿雾:夜间的雾气,清晨蒸腾的雾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翁卷,字子真,号怀德,宋代诗人,生活于北宋时期。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翁卷隐居山中时,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繁华的淡漠。创作时或许是受到山中清幽环境的影响,写出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
诗歌鉴赏:
《山中》通过描绘山中生活的细腻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热爱。诗中“第一红尘免上衣”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琐事的逃避,反映出一种超然的洒脱。接下来的“寻药每同丹客去,拾薪多趁牧儿归”,描绘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人与自然间的亲密关系。随着鸣泉的声音和清晨的雾气,诗人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洁净的自然环境中,营造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氛围。
最后一联“不奈邻峰学禅伴,时时来此叩岩扉”则透露出一种对世俗的无奈。尽管诗人向往隐逸,依然无法避免外界的打扰,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无奈。这一层次的情感让整首诗更具深度,呈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中凡事幸相宜:山中一切事物都显得宜人。
- 第一红尘免上衣:最重要的是不受世俗烦恼的束缚。
- 寻药每同丹客去:常与采药的道士一起寻找药材。
- 拾薪多趁牧儿归:捡柴时常常是牧童归来的时候。
- 鸣泉潄石寒蒲洁:泉水在石头间流动,寒冷的蒲草显得特别洁白。
- 宿雾蒸泥早蕨肥:夜间的雾气蒸腾,泥土滋养着早蕨的生长。
- 不奈邻峰学禅伴:然而邻近的山峰上有学禅的朋友。
- 时时来此叩岩扉:时常来这里敲响岩石的门扉。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仗等修辞手法。比如“鸣泉潄石”即是通过声音和景象的结合,让人感受到山中生活的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生活的逃避,以及内心深处的矛盾。
意象分析:
- 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隐逸。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和清澈的思想。
- 蒲草:象征自然的纯净和朴素。
- 红尘:象征世俗的纷扰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第一红尘免上衣”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俗的热爱
B. 对世俗的逃避
C. 对山水的无感 -
“寻药每同丹客去”中的“丹客”指的是?
A. 采药的普通人
B. 追求长生的道士
C. 牧童 -
诗中提到的“鸣泉潄石”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安静的石头
B. 清澈的泉水流动
C. 繁华的街市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宁静的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翁卷的《山中》则更多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与对世俗的逃避,反映出一种更深刻的内心矛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翁卷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