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蒲庵长老韵(二首)》
时间: 2025-01-01 12:43: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蒲庵长老韵(二首)》
—— 乌斯道 〔明代〕
一刖老禅三载余,每怀溪上笑谈初。
春山细雨沾乌帽,晴日闲华堕碧疏。
九日登高曾有约,二王小楷未能书。
至今不到天香室,深愧埃尘少涤除。
矫首令人感慨深,浮云蔽日阁曾阴。
六时花散金银刹,千里尘飞剑戟林。
经罢看山长独坐,定回倚石自微吟。
绝怜松下清泠水,好与人间洗渴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禅意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首联提到自己在老禅师旁边修行三年,常常怀念与师傅在溪边谈笑的情景。接着描绘了春天细雨轻轻落在黑色的帽子上,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花瓣轻轻落下,映衬出一幅宁静的画面。作者回忆起曾与友人约定在重阳节登高,虽然二王的书法未能练就,但心中却充满感慨。至今仍未能到达天香室,他对自己未能清理内心尘埃感到深深的羞愧。
后半部分,作者感慨万千,浮云遮蔽了阳光,曾经在阁楼上感到阴郁。花瓣在六时飘散,金银的寺庙在远处,千里之外尘土飞扬,宛如剑戟般的林木。在修行结束后,他独自坐在山中,倚着石头轻声吟唱。最后,他对松树下清澈的流水充满了怜惜,希望能够洗净人间的烦恼和渴望。
注释
- 一刖:指一只脚受了伤,暗示作者的身心之苦。
- 老禅:指年长的禅师。
- 九日登高:重阳节时登高的习俗,寓意长寿。
- 二王:指王羲之和王献之,两位著名书法家。
- 天香室:指著名的香气之地,象征理想境界。
- 洗渴心:指净化内心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乌斯道,明代诗人,常以禅宗思想为主题,作品中融入自然景观,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乌斯道对禅宗的深入思考与追求之际,表达了他在自然与精神世界中寻求和谐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在修行与自然之间的细腻关系。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有对生命、时间、友情与自我内心的反思。首联通过老禅师的形象,引出作者对过去的怀念,显示出禅修的孤独与深刻。接着,春山细雨与晴日的对比,传达了人生的变幻与无常。
在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阴云、尘埃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迷茫和对灵魂净化的渴望。最后,松下清泠水的意象,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向往。整首诗具有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自我心灵的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刖老禅三载余:身心受伤,表明修行的艰辛。
- 每怀溪上笑谈初:怀念与师傅的轻松时光,反映对纯真友谊的珍惜。
- 春山细雨沾乌帽:自然的细腻描写,展现春天的气息。
- 晴日闲华堕碧疏:晴朗的日子,花瓣如雨般落下,意象生动。
- 九日登高曾有约:重阳节的约定,表达对友谊的期待与遗憾。
- 二王小楷未能书:对书法的追求未果,暗示自身的不足。
- 至今不到天香室:未能达到理想境地,表达内心的失落与追求。
- 深愧埃尘少涤除:对自身内心杂念的愧疚感。
- 矫首令人感慨深:抬头仰望,感慨万千。
- 浮云蔽日阁曾阴:浮云遮住阳光,表现心境的阴郁。
- 六时花散金银刹:描绘美丽的寺庙与自然景观。
- 千里尘飞剑戟林:远方的尘土与林木,象征世俗的纷扰。
- 经罢看山长独坐:修行结束后,独自感悟。
- 定回倚石自微吟:安静中思考,自我反省。
- 绝怜松下清泠水:对自然的热爱与依恋。
- 好与人间洗渴心:渴望净化心灵,与人间的烦恼告别。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内心的感受。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歌的情感共鸣。
- 对仗:如“晴日闲华”和“春山细雨”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与内心感受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心灵净化的追求,展现出禅宗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纯净与灵动,代表心灵的净化。
- 松树:象征坚韧与宁静,是自然的守护者。
- 细雨:象征柔和与生命的滋养,传达细腻的情感。
- 花朵:象征美好与短暂,提醒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日登高”是哪一天的习俗?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
“至今不到天香室”中的“天香室”象征什么? A. 美好的友情
B. 理想的境地
C. 书法的追求
D. 自然的美丽 -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追求财富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心灵的净化
C. 友谊的重要性
D. 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晓》—— 孟浩然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杂诗》相比,乌斯道的诗歌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在诗中表现出更多的对友谊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两者都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但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禅宗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