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

时间: 2025-01-04 10:07:56

晓凉暮凉树如尽,千山浓绿生云外。

依微香雨青氛氲,

腻叶蟠花照曲门。

金塘闲水摇碧漪,老景沉重无惊飞,

堕红残萼暗参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
作者: 李贺 〔唐代〕

晓凉暮凉树如尽,
千山浓绿生云外。
依微香雨青氛氲,
腻叶蟠花照曲门。
金塘闲水摇碧漪,
老景沉重无惊飞,
堕红残萼暗参差。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凉意和傍晚的凉意像树木一样渐渐消逝,
千山万岭的浓绿在云外生长。
微微的香雨在青色的气氛中弥漫,
润泽的叶子和盘曲的花朵照亮了曲折的小门。
金色的塘水轻轻摇曳着碧波,
旧时的景色沉重而无声,
凋落的红花残瓣暗暗错落。

注释:

  • 晓凉: 清晨的凉意。
  • 暮凉: 傍晚的凉意。
  • 如尽: 像是要消失一样。
  • 千山浓绿: 形容山的颜色浓郁。
  • 依微香雨: 微微的香气伴随着细雨。
  • 腻叶蟠花: 形容叶子润泽而花朵缠绕。
  • 金塘: 指金色的水塘。
  • 闲水摇碧漪: 安静的水面轻轻荡起碧色的涟漪。
  • 老景沉重: 旧日的景色显得沉重。
  • 堕红残萼: 凋零的红花残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790年-816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浓厚的忧伤和对生命的思考,风格豪放而又细腻,常用奇特的意象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四月》是在李贺参加科举考试期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春天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在春天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往昔景象的怀念与对生命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图画。开篇通过“晓凉”和“暮凉”两句,展现了清晨与傍晚的不同气氛,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诗人用“千山浓绿生云外”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希望的感觉。

“依微香雨青氛氲”则体现了春雨的细腻与温柔,带来一种宁静的氛围。随后,“腻叶蟠花照曲门”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春花的娇艳和叶子的润泽,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场景。

而“金塘闲水摇碧漪”则将视线转向水面,水的静谧与波动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沉思与无奈。最后一联“堕红残萼暗参差”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红花的凋零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无常,蕴含着诗人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凉暮凉树如尽: 描述清晨与傍晚的凉意,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千山浓绿生云外: 形象展现春日的生机,千山的绿色象征着希望。
  • 依微香雨青氛氲: 描绘细雨中的春气,展现一种温柔的氛围。
  • 腻叶蟠花照曲门: 通过生动的形象,展现春花的娇美。
  • 金塘闲水摇碧漪: 水面轻波暗示着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 老景沉重无惊飞: 旧日景象的沉重感,暗示着对往事的怀念。
  • 堕红残萼暗参差: 凋零的花瓣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深度。
  • 拟人: 通过赋予自然景物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 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脆弱与无常的深刻思考。李贺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凉: 代表清晨和新生。
  • 暮凉: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考。
  • 香雨: 代表春天的柔和与细腻。
  • 金塘: 象征生命的静谧与流动。
  • 残萼: 代表生命的无常与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千山浓绿”描绘了什么? A. 秋天的景象
    B. 春天的生机
    C. 冬天的寒冷

  2. “堕红残萼”暗示了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春天的到来
    C. 夏天的炎热

  3. 诗中的“金塘”象征着: A. 宁静与流动
    B. 喧闹与繁忙
    C. 冷漠与沉重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贺杜甫的春天描写: 李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绘展现内心的感受,杜甫则更多地从社会的角度反映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李贺白居易的花草描写: 李贺的花朵描写更显娇艳与脆弱,白居易则强调草木的生长与生命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贺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