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出门》
时间: 2025-01-19 18:57: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无出门
作者:李贺 〔唐代〕
天迷迷,地密密。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
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
毒虬相视振金环,狻猊猰貐吐馋涎。
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
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
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白话文翻译
天色昏暗,地面也笼罩着密密的阴霾。
熊与虺在吞噬人的灵魂,雪霜使人骨断裂。
狗吠声此起彼伏,舔掌的情况适合佩兰的客人。
帝王派遣车乘使灾祸自息,玉星点缀着剑,黄金的轭饰华美。
我虽然骑马却无法回去,历阳湖的波涛如同山一般高大。
毒蛇相互对视,金环在它们身上晃动,狻猊与猰貐则流露出贪婪的口水。
鲍焦一生披草而眠,颜回二十九岁鬓发斑白。
颜回并不是因为血气衰败,鲍焦也没有违背天理,皆因畏惧遭受衔啮,才导致如此。
分明我还担心你不相信,您看呵壁而书,向天问询。
注释
- 熊虺: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常用以象征凶险。
- 舐掌:舔手,古代习俗中表示恭敬或柔和的一种行为。
- 佩兰客:佩戴兰草的客人,象征高洁的品德。
- 历阳湖:地名,可能指代某一自然景观。
- 颜回:孔子的学生,因其为人正直而著称。
- 鲍焦: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隐士,因其生活艰苦而被称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极具个性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歌大多富有幻想色彩,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与社会矛盾加剧之时,李贺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反映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公无出门》是一首充满神秘色彩的诗,诗中充斥着对自然与人性的探索。开篇的“天迷迷,地密密”表现出一种压抑和阴郁的气氛,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种不可知的恐惧之中。接下来的“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恐怖的意象,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无情。
诗中提到的“嗾犬狺狺相索索”,表现出一种混乱与不安,这种对比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随着诗句的推进,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生存焦虑,尤其是“我虽跨马不得还”的表达,暗示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抗争。
后面涉及的历史人物,如颜回与鲍焦,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深刻内涵。颜回的正直与鲍焦的隐逸生活,映射出诗人对社会道德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公看呵壁书问天”则是一种无奈的呼唤,表达了对真理的渴求与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迷迷,地密密:天与地的界限模糊,暗示一种压抑的环境。
- 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生死的无情,凶猛的野兽象征着对人性的威胁。
- 嗾犬狺狺相索索:狗吠声此起彼伏,象征着社会的混乱与动荡。
- 我虽跨马不得还: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熊虺食人魂”,通过动物的凶猛比喻社会的凶险。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性化的特征,增强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反映出人们在动荡时代的生存焦虑与精神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熊虺:象征凶险与死亡。
- 雪霜: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无情。
- 佩兰:象征高洁与恭敬。
- 颜回与鲍焦: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熊虺”指的是:
- A. 一种猛兽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神话人物
-
“我虽跨马不得还”的意思是:
- A. 骑马回家
- B. 无法返回
- C. 骑马游玩
-
诗中提到的“颜回”是:
- A. 孔子的学生
- B. 一位诗人
- C. 一位将军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将进酒》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李贺与李白在风格上有明显差异。李贺的诗歌多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而李白则倾向于豪放与洒脱。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贺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