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云深处见人烟,桑柘鸣鸠似可怜。
却怪银泥环四壁,由来春雨上蜗涎。
白话文翻译
在水云深处,隐约可见人家的烟火,桑树和柘树上,鸣叫的鸠鸟让人感到怜惜。
我却奇怪四壁上环绕的银泥,原来是春雨滋润,湿润了蜗牛的口水。
注释
- 水云深处:指远离尘嚣的地方,水和云相交的幽静之地,暗示人迹罕至。
- 人烟:指人家的烟火,象征生活气息。
- 桑柘:桑树和柘树,常见的乡村植物,代表农村的自然环境。
- 鸣鸠:指鸠鸟的鸣叫,通常与宁静的乡村生活相联系。
- 银泥:形容泥土湿润如银,可能隐喻春雨的滋润。
- 蜗涎:蜗牛的唾液,形象地描绘了春雨的滋润效果。
典故解析
- 春雨:在古代文学中,春雨常常象征着生机与希望,预示着万物复苏。
- 鸣鸠:鸠鸟在中国文化中常与宁静的乡村生活相联系,代表着和谐与安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貌,风格清新流畅,常以细腻的笔触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农村生活日渐富裕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人居环境的交融,表达了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关系。开篇以“水云深处见人烟”引入,既展示了自然的景观,又暗示了人类生活的气息。接着通过“桑柘鸣鸠似可怜”,将注意力转向乡村的生物,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怀与怜惜。这种细腻的情感使得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温度。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却怪银泥环四壁”转折,表现了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思考,透过春雨的滋润,展现出自然的生机。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感,也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为深刻。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而又略带惆怅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云深处见人烟:在幽静的水云中,隐约看到人家的炊烟,表现出一种宁静的乡村景象。
- 桑柘鸣鸠似可怜:桑树和柘树上,鸣叫的鸠鸟让人感到怜惜,体现了自然生物与人类情感的关联。
- 却怪银泥环四壁:诗人对四周湿润的泥土感到好奇,暗示春雨的滋润。
- 由来春雨上蜗涎:解释了银泥的来源,表现出春雨给自然带来的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雨比作滋润生命的源泉。
- 拟人:鸣鸠的叫声被赋予了“可怜”的情感,使自然生物更具人性化。
- 对仗:诗中“水云深处”和“桑柘鸣鸠”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乡村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云: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清新。
- 人烟:代表人类生活的气息与温暖。
- 鸣鸠:象征乡村生活的平和与安逸。
- 银泥:象征春雨滋润大地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云深处见人烟”中的“人烟”指的是什么?
- A. 烟雾
- B. 人家的烟火
- C. 水中的波纹
答案:B
-
本诗反映了哪种情感?
- A. 忧伤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城市的向往
答案:B
-
“桑柘鸣鸠似可怜”中的“可怜”是对谁的感情?
- A. 对鸟的怜惜
- B. 对人类的同情
- C. 对自然的感慨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与王之道的诗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空灵的意境,而王之道则更关注生活的细腻描写与人情味。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选》
- 《王之道诗集》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因上人四首》的诗意及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