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敕下,宴中献座主杜侍郎》
时间: 2025-01-04 08:55: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召丘墙泪却频,
若无公道也无因。
门前送敕朱衣吏,
席上衔杯碧落人。
半夜笙歌教泥月,
平明桃杏放烧春。
南山虽有归溪路,
争那酬恩未杀身。
白话文翻译
我被召到这里,泪水频频流下,
若没有公正的对待,又何必来此?
门前送来圣旨的红衣官员,
席上举杯相敬的碧落仙人。
半夜的乐声教得泥土也月光明亮,
清晨的桃花和杏花竞相开放,仿佛在燃烧春日。
南山虽有归去的溪路,
却不知怎样才能酬报恩情而不致于丧命。
注释
- 丘墙:指代低矮的墙,或隐喻乡村,表达作者的愁苦。
- 公道:指的是公正的对待和评价。
- 朱衣吏:指送达圣旨的官员,通常穿红色官服。
- 席上衔杯:席间举杯敬酒,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 泥月:指的是月光照在泥土上,形容夜晚的宁静。
- 桃杏:桃花和杏花,象征春天的繁华与生机。
- 归溪路:指返回的道路,暗示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 南山:古人常以南山象征理想的归宿或隐逸生活,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失望。
- 碧落:在古代诗词中常指天界或仙境,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松,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擅长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被召赴宴之际,表达了对自己功名利禄的深思与无奈。此时唐代社会风气日盛,文人多追求名利,但曹松却在此反思人际关系与自身的处境。
诗歌鉴赏
《及第敕下,宴中献座主杜侍郎》是一首反映诗人心境的作品。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在获得功名后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功名的疑惑和对社会公正的渴求。接下来的“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描绘了官场的繁华与浮华,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后四句通过描绘夜晚的笙歌与春日的桃杏,展现了生命的绚丽与短暂,反衬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尤其是“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揭示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却又感慨于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于功名的渴望与对自我价值的追寻,是一幅典雅而又深情的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得召丘墙泪却频:被召到宴会,回想往事,泪水流下。
- 若无公道也无因:若没有公正的对待,来这里又有什么意义?
- 门前送敕朱衣吏:门前送来圣旨的红衣官员,带来正式的邀请。
- 席上衔杯碧落人:席间举杯相敬的仙人,暗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半夜笙歌教泥月:夜晚乐声悠扬,泥土也映照出月光的明媚。
- 平明桃杏放烧春:清晨桃花和杏花争相开放,象征春天的生机。
- 南山虽有归溪路:南山有归去的路,象征理想的归宿。
- 争那酬恩未杀身:然而如何才能酬报恩情而不致于丧命呢?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夜晚的乐声与清晨的花朵形成对比,展现不同时间的美。
- 比喻:将月光比作泥土的照耀,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 象征:南山象征理想生活,桃杏象征生机与希望。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个人在社会中所遭遇的复杂情感,反映出对功名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公正待遇的渴求与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丘墙:象征乡村与过去,隐含对故土的眷恋。
- 朱衣:代表官位与权力,反映社会地位。
- 碧落:象征理想与美好,表达对仙境的向往。
- 桃杏:春天的象征,代表生机与希望。
- 南山:理想归宿,象征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朱衣吏”指的是?
- A. 送圣旨的官员
- B. 宴会的主人
- C. 侍从
- D. 客人
-
诗中提到的“南山”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理想归宿
- C. 权力
- D. 朋友
-
“席上衔杯碧落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愁
- B. 愉悦
- C. 怀念
- D. 疲惫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自然的赞美。
- 《春望》:杜甫的作品,反映了战乱后的忧国情怀。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反映了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展现了豪情与洒脱。
- 杜甫《月夜忆舍弟》:描绘了思念与愁苦,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