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郭秀才制举下第南游》

时间: 2025-01-01 18:28:03

失志思浪迹,知君晦近名。

出关尘渐远,过郢兴弥清。

山尽溪初广,人闲舟自行。

探幽无旅思,莫畏楚猿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郭秀才制举下第南游
作者: 钱起 〔唐代〕

失志思浪迹,知君晦近名。
出关尘渐远,过郢兴弥清。
山尽溪初广,人闲舟自行。
探幽无旅思,莫畏楚猿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郭秀才的送别之情。失去志向让我向往漂泊,知道你在名利上遭遇挫折。走出关口,尘世的烦恼渐渐远离,经过郢地,兴致愈发清爽。山峦尽头,溪水开始变宽,闲暇的人们在船上自得其乐。探寻幽静之处,无需担心旅途的思绪,别怕楚地的猿鸣声。

注释

  • 失志:指失去志向或理想。
  • 晦近名:指名声不显,遭遇挫折。
  • 出关:指离开关口,象征走出尘世的喧嚣。
  • :古地名,指郢州,今湖北荆州。
  • 探幽:意指探索幽静的地方。
  • 楚猿鸣:指楚地的猿猴叫声,常用来表达孤独和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字仲明,唐代诗人,生于江南,曾经担任过地方官职。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作品中常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诗人与郭秀才送别之际,郭秀才因科举未能如愿,准备南游。诗中流露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及对人生失意的感慨,同时展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唐代士人的风范与情怀。首联“失志思浪迹”开篇即表明诗人的失落和对漂泊生活的向往,直抒胸臆,情感真挚。接下来的“出关尘渐远,过郢兴弥清”则将读者带入了一幅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描写郢地的景色,表现出一种心灵的解脱与自由,似乎在告诉郭秀才,远离名利的纷扰,生活仍可充满乐趣。

“山尽溪初广,人闲舟自行”,描绘了一个悠闲自得的场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安静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探幽无旅思,莫畏楚猿鸣”则表达了对孤独和寂寞的豁达态度,虽然有楚地猿鸣的孤独感,但诗人却选择无所畏惧,勇敢追寻内心的宁静与幽静。

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既有对朋友的关切,又赋予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失志思浪迹:失去志向,开始思念漂泊的生活,心中充满无奈与渴望。
  2. 知君晦近名:了解朋友的处境,名声未显,遭遇挫折,引起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3. 出关尘渐远:走出关口,远离世俗的纷扰,暗示一种逃避与解脱。
  4. 过郢兴弥清:经过郢州,心情愈发清朗,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5. 山尽溪初广:山的尽头,溪水开始变宽,描绘出开阔的自然景象。
  6. 人闲舟自行:人们在船上悠闲自得,享受生活的乐趣。
  7. 探幽无旅思:探寻幽静的地方,心中无旅途的思绪,表现出内心的平静。
  8. 莫畏楚猿鸣:不必害怕楚地的猿鸣,象征孤独与思乡,但诗人选择勇敢面对。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人生比作漂泊,强调了对名利的逃避。
  • 对仗:如“出关尘渐远,过郢兴弥清”,整齐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山、溪、舟等自然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朋友的送别,表达了对人生失意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传递出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诗人在忧伤中透出希望,展现了唐代士人洒脱的个性与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远与宁静,代表心灵的归宿。
  • :象征流动与变化,代表生活的曲折。
  • :代表自由与闲适,传达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 猿鸣:象征孤独与思乡,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D. 元代

  2. “失志思浪迹”中的“浪迹”指的是什么? A. 漂泊的生活
    B. 忙碌的生活
    C. 豪华的生活
    D. 安稳的生活

  3. 诗中提到的“楚猿鸣”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友谊
    D. 名声

答案

  1. B. 唐代
  2. A. 漂泊的生活
  3. B. 孤独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终南山》by 王维
  • 《早发白帝城》by 李白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y 王勃

诗词对比

  • 《终南山》与《送郭秀才制举下第南游》都有对自然的描绘,但王维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哲理,而钱起则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早发白帝城》则通过描绘壮丽的山水,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钱起的失落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