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雁门关》
时间: 2025-01-04 08:50: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永遇乐 雁门关》
作者: 曹溶 〔明代〕
眼底秋山,旧来风雨,横槊之处。
壁冷沙鸡,巢空海燕,各是酸心具。
老兵散后,关门自启,脉脉晚愁穿去。
一书生霜花踏遍,酒肠涩时谁诉。
阑珊鬓发,萧条衣帽,打入唱骊新句。
回首神州,重重遮断,惟有翻空絮。
岁华贪换,刀环落尽,草际夕阳如故。
嗟同病南冠易感,登楼莫赋。
白话文翻译
在眼前的秋山下,曾经的风雨交加,依然让我想起那挥剑的场景。
墙壁上冷冷的沙鸡,海燕的巢穴已空,各自都是满心的哀愁。
老兵战后,关门自开,愁绪在晚霞中渐渐消逝。
我这个书生在霜花上走遍,酒肠涩苦时又有谁来倾诉?
鬓发已斑白,衣衫也显得萧条,我的心情只能在歌声中诉说新句。
回首看神州,重重阻隔,只有那空中飘荡的絮花在飞舞。
岁月贪婪地流走,刀环已经落尽,草地上的夕阳依旧如故。
唉,像我这样同样遭受困境的人,登楼时不要再赋诗了。
注释
- 横槊:指古时士人以长矛横在手中,表示不屈的姿态。
- 沙鸡:一种鸟类,常用于象征孤独或悲凉。
- 脉脉晚愁:指细腻而深沉的忧愁。
- 南冠:指南方被俘的士人,象征失意与困境。
- 登楼:常作赋诗的场所,这里暗指伤感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溶(约1480年-约1540年),明代诗人,擅长小令,尤其以抒情见长,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诗人以关山为背景,表达个人的孤独与对国家的忧虑,体现了士人的家国情怀。
诗歌鉴赏
《永遇乐 雁门关》通过描绘秋天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战斗的回忆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以“眼底秋山,旧来风雨”引入,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进一步引出对“横槊之处”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英雄气概的消逝。接着,诗人通过“壁冷沙鸡,巢空海燕”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与悲伤,体现出士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感慨。
“老兵散后,关门自启”一句,描绘了战斗结束后的宁静与孤独,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荣耀已成往事,晚愁在此时愈加浓厚。诗中“书生霜花踏遍,酒肠涩时谁诉”则进一步反映出诗人身为书生的无奈与烦恼,苦酒难解心头愁苦。
全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阑珊鬓发”、“草际夕阳”等,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故国的思念,最终以“登楼莫赋”结束,带有一种清冷的自省,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秋山与风雨,表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 第二联通过“沙鸡”和“海燕”暗示孤独的情感,令人感到酸楚。
- 第三联显示战后宁静和愁绪的交织,情感愈加深刻。
- 第四联反映书生的无奈,酒肠涩苦,诉说心中苦闷。
- 第五联表现出萧条的生活状态,暗示对生活的无力感。
- 第六联通过对神州的回望,表达对国家现状的忧虑。
- 第七联回顾岁月与时光流逝,依旧是夕阳美景,形成对比。
- 第八联以感慨结束,表达同样遭遇的人在此时的情感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沙鸡”“海燕”比喻孤独。
- 对仗:如“阑珊鬓发,萧条衣帽”,增强诗的音乐感。
- 拟人:将晚愁赋予情感,形成深情的描绘。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士人在国家动荡和个人孤独中的无奈与愁苦,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 沙鸡:代表孤独,暗示战后士人的失落与无奈。
- 海燕:象征自由与归属感的缺失。
- 霜花:象征岁月的无情与人心的苦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永遇乐 雁门关》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明代
C. 宋代 -
诗中提到的“南冠”主要象征什么? A. 荣耀
B. 失意
C. 财富 -
“阑珊鬓发,萧条衣帽”中的“阑珊”可以理解为: A. 精神饱满
B. 颓废与困顿
C. 志向高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曹溶与李白在表现个人情感上都有共鸣,但李白多写豪情壮志,而曹溶则更多地表现内心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感慨。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手法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特质。
参考资料
- 《明清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词与人生:古诗词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