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其三
作者:沈祖棻
弦歌未了,忍信狂风推蕙草。
小队戎装,更逐啼鶑过粉墙。
罗衣染遍,双脸胭脂输血艳。
碧海冤深,伤尽人间父母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未能尽兴的歌舞场景,面对狂风的侵扰,仿佛在推搡着蕙草。小队的士兵们身着戎装,更是在啼叫的杜鹃声中,越过了粉墙。罗衣的红色染遍了双脸,犹如胭脂流淌般鲜艳。碧海的冤屈如此深重,伤透了天下父母的心。
注释:
字词注释:
- 弦歌:弦乐和歌唱,指音乐。
- 忍信:忍受相信。
- 狂风:强烈的风。
- 蕙草:一种香草,象征清雅。
- 戎装:军人的服装。
- 啼鶑:杜鹃鸟的叫声,常用来寄托思乡之情。
- 罗衣:轻薄的衣服,通常指女性的衣裳。
- 胭脂:红色的化妆品。
- 碧海:指大海,常象征辽阔和深沉。
- 冤深:冤屈和悲伤。
典故解析:
- 杜鹃:在中国文化中,杜鹃鸟常用以象征思乡或哀伤。诗人通过杜鹃的啼叫,表达了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
- 父母心: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深沉爱意和对战争的担忧,表明了战乱带来的家庭悲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祖棻(1870年-1942年),字仲华,号白云,近代诗人,擅长词曲,受传统文化熏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家国情怀的深切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与民众的苦痛。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 其三》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中描绘了一个动荡时代下的复杂心境。开篇“弦歌未了,忍信狂风推蕙草”,以音乐意象引入,生动展现了欢愉的场景被突如其来的风暴打断,既有自然的无情,也暗示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接着“小队戎装,更逐啼鶑过粉墙”,士兵们的身影在啼叫的杜鹃声中显得格外凄凉,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离别与思乡之痛。
“罗衣染遍,双脸胭脂输血艳”,此句通过鲜艳的色彩展现了战斗的惨烈,血与美的对比使得哀痛愈发深刻。最后“碧海冤深,伤尽人间父母心”,通过海的深沉与父母心的伤痛,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战争无情的控诉与对人间亲情的深切关怀。
整首词情感细腻,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对比,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对亲情的渴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弦歌未了,忍信狂风推蕙草。
- 诗人描绘了一个欢快的场景,但随即狂风的到来让人感到不安,象征着生活的突变。
-
小队戎装,更逐啼鶑过粉墙。
- 士兵们在战斗中,杜鹃的啼叫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悲伤,粉墙则象征着家乡的温馨。
-
罗衣染遍,双脸胭脂输血艳。
- 通过鲜艳的衣服和脸色,表现了战争带来的伤害与美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碧海冤深,伤尽人间父母心。
- 碧海象征着浩瀚的悲伤,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家庭破碎的无奈与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罗衣染遍”暗示战争的惨烈。
- 对仗:如“弦歌未了”与“忍信狂风”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和人事结合,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家庭亲情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对人性深处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弦歌:象征欢乐与生活的美好。
- 狂风:象征突如其来的变故和战争的无情。
- 杜鹃:代表思乡与哀伤。
- 罗衣:象征美丽与脆弱,暗示战争的毁灭性。
- 碧海:象征深沉的悲痛与无尽的冤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弦歌未了,忍信狂风推蕙草。”中的“弦歌”指什么?
- A. 乐器演奏
- B. 舞蹈
- C. 音乐
-
诗中提到的“啼鶑”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种乐器
-
本诗表达的主题是?
- A. 战争的荣耀
- B. 对亲情的思念与对战争的控诉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描绘思乡情感。
- 《春望》(杜甫):反映战争带来的离乱与悲痛。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与《减字木兰花 其三》都表达了战争对家庭的影响,但杜甫的作品更为直接,而沈祖棻的诗则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更为含蓄。
参考资料:
- 《沈祖棻诗词集》
- 《中国近现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