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令》

时间: 2025-01-17 10:49:20

竹冠顶按。

更竹作水瓶,至今常将手盥。

竹杖竹蓝,竹笠竹车竹钻。

竹林中,竹笛鸣,声自唤。

木鞋衬脚真热暖。

木做盘儿,镜磨明圆满。

木箸木匙,木杓木盔木碗。

木阴间,木牛耕,田三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河传令》
作者: 王哲 〔元代〕

竹冠顶按。更竹作水瓶,至今常将手盥。
竹杖竹蓝,竹笠竹车竹钻。
竹林中,竹笛鸣,声自唤。
木鞋衬脚真热暖。
木做盘儿,镜磨明圆满。
木箸木匙,木杓木盔木碗。
木阴间,木牛耕,田三段。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以竹子和木头为主要材料的日常生活器具。诗中的人们使用竹子做成的水瓶,常常用手洗涤;竹杖、竹蓝、竹笠、竹车、竹钻等各种竹制品应有尽有。竹林中传来竹笛的声音,仿佛在召唤着人们。木鞋让脚感到温暖,木盘、镜子、筷子、勺子、盔、碗等木制品齐全,生活得十分便利。最后一句写到在木阴的庇护下,木牛在田里耕作,分成三段的田地,一幅宁静而充实的乡村生活画面跃然纸上。

注释:

  • 竹冠:指用竹子做的帽子。
  • 手盥:用手洗手。
  • 竹杖:竹制的拐杖。
  • 竹蓝:竹制的篮子。
  • 竹笠:用竹子制成的斗笠。
  • 竹车:竹制的车子。
  • 竹钻:用竹子做成的钻具。
  • 木鞋:木制的鞋子。
  • 木箸木匙木杓木盔木碗:各种木制食器。
  • 木牛:用木制成的牛,古代农具。
  • 田三段:田地分成三段,体现耕作的分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哲是元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乡村生活,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自然情怀。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简单与和谐,竹木制品的使用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和乡村生活的自给自足。

诗歌鉴赏:

《河传令》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诗,诗中通过对竹木物品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质朴的乡村生活。王哲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竹子和木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反复出现的“竹”和“木”,不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自然的象征,表现出一种对传统手工艺的赞美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通过竹笛的声音,诗人传达了一种自然的呼唤和生命的韵律,仿佛在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在于简朴与自然的结合。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让人感受到田园生活的悠闲与自在,令人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冠顶按”:描述了用竹子做成的帽子,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 “更竹作水瓶,至今常将手盥”:强调了竹制品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 “竹杖竹蓝,竹笠竹车竹钻”:列举了多种竹制品,表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与多样性。
  • “竹林中,竹笛鸣,声自唤”:描绘了竹林的宁静与竹笛的悠扬,给人以美的享受。
  • “木鞋衬脚真热暖”:表达了木鞋的舒适感。
  • “木做盘儿,镜磨明圆满”:展现了木制器皿的实用与美观。
  • “木阴间,木牛耕,田三段”:描绘了在树荫下耕作的和谐场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对仗和排比的手法,使得描绘的器具种类层出不穷,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同时,诗中运用意象的叠加,使得整体画面更加立体。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自然与乡村生活,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反映了诗人追求宁静、安逸生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清新、简朴的生活方式。
  • :代表温暖、实用、传统的生活方式。
  • 水瓶、笛声:传达出生活中的和谐与宁静。
  • 牛耕:体现了农业社会的勤劳与朴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竹蓝”是什么?
    A. 竹制的篮子
    B. 竹制的车子
    C. 竹制的器皿

  2. 诗中“木牛”指的是什么?
    A. 用木头做的牛
    B. 用木头做的农具
    C. 田间的牛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城市生活的描绘
    B. 对自然与乡村生活的赞美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描绘理想乡村生活,体现了对自然的向往。
  • 杜甫《春望》:反映社会动荡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词对比

  • 王哲的《河传令》和陶渊明的《饮酒》都体现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但王哲更注重细节描绘,陶渊明则更多表现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作品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