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伏波庙》

时间: 2025-01-19 21:32:41

楼船金鼓宿乌蛮,鱼丽群舟夜上滩。

月绕旌旗千嶂静,风传铃柝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

想见虞廷新气象,两阶干羽五云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楼船金鼓宿乌蛮,
鱼丽群舟夜上滩。
月绕旌旗千嶂静,
风传铃柝九溪寒。
荒夷未必先声服,
神武由来不杀难。
想见虞廷新气象,
两阶干羽五云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楼船金鼓在乌蛮地区停泊的场景,夜晚,许多鱼丽般的船只在滩头聚集。明月环绕着旌旗,山峦在静谧中显得格外宁静,微风传来铃声和夜间巡逻的声音,显得寒冷而孤寂。荒夷之地未必会首先屈服于威声,真正的神勇自古以来就不需要屠杀来取得胜利。想象一下,虞廷的新气象展现在眼前,两阶台阶上如干羽般的云朵在高空中飘浮。

注释:

  • 楼船:大型的战船。
  • 金鼓:指战船上的战鼓,象征军队的威武。
  • 乌蛮:指古代西南地区的蛮族,具有一定的敌意。
  • 鱼丽:形容船只如鱼般轻快灵动。
  • 旌旗:指军旗,象征军队的标志。
  • 铃柝:夜间巡逻时用的铃铛和木杖,表示守卫的声音。
  • 荒夷:边远地区的蛮族。
  • 神武:形容勇猛的武将或军队。
  • 虞廷:指古代虞国的朝廷,象征理想的政治局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1529),字宗道,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创立了“心学”流派。他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

《谒伏波庙》写于明代,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思考与期望。诗中提到的伏波庙是为了纪念古代名将的地方,反映了诗人对英雄精神的崇敬。

诗歌鉴赏:

《谒伏波庙》是一首充满英雄气概和历史厚重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战船、旌旗、微风等场景,传达出一种壮阔的气势和对未来的期许。开篇“楼船金鼓宿乌蛮”,设定了诗的背景,表达了战斗的紧张感。接着,诗人通过“月绕旌旗千嶂静”描绘了宁静而神秘的夜景,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出了对“荒夷未必先声服”的思考,展现了其对战争和胜利的深刻理解。诗的结尾“想见虞廷新气象”则展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美好局面的憧憬,表达了对国家兴盛、民族团结的希望。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王守仁对历史、战争和国家的思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楼船金鼓宿乌蛮:描绘战船在蛮族地区停泊的情景,暗示战斗的存在。
  2. 鱼丽群舟夜上滩:形容船只如鱼般快速聚集,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3. 月绕旌旗千嶂静:月光环绕着军旗,渲染出一种静谧的夜色。
  4. 风传铃柝九溪寒:微风中传来巡逻的声音,营造出寒冷的夜景。
  5. 荒夷未必先声服:强调蛮族未必会屈服于声威。
  6. 神武由来不杀难:真正的英雄不需要屠杀来赢得胜利。
  7. 想见虞廷新气象:表达对未来新局面的期待。
  8. 两阶干羽五云端:形象地描绘了理想境界,极具想象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鱼丽群舟”形象地比喻船只的灵动。
  • 对仗:如“荒夷未必先声服,神武由来不杀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月”、“旌旗”、“铃柝”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丰富的感官体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与期待,体现了王守仁作为军事家的理想与信念,以及对和平与团结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楼船:象征着军事力量和威严。
  • 金鼓:代表着战斗的号角,激励士气。
  • 月与旌旗:象征宁静与光明,代表理想与希望。
  • 荒夷:象征边疆的挑战,反映出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王守仁的字是什么?

    • A. 宗道
    • B. 仁道
    • C. 守道
    • D. 君道
  2. 在诗中,哪一部分描绘了宁静的夜景?

    • A. 楼船金鼓宿乌蛮
    • B. 月绕旌旗千嶂静
    • C. 风传铃柝九溪寒
    • D. 想见虞廷新气象
  3. 诗中提到的“荒夷”指的是?

    • A. 中原地区
    • B. 边远地区的蛮族
    • C. 南方地区
    • D. 北方地区

答案:

  1. A. 宗道
  2. B. 月绕旌旗千嶂静
  3. B. 边远地区的蛮族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守仁的《谒伏波庙》与李白的《庐山谣》均表达了对国家和理想的思考,但《庐山谣》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描绘,而《谒伏波庙》则更注重历史与军事的结合。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守仁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