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开元寺戏题壁》
时间: 2025-01-19 20:52: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游开元寺戏题壁
作者: 王守仁 〔明代〕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奴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元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
白话文翻译
官员因公事烦恼而无法解脱,四处游山玩水,寻找寺庙。
我仍然像个妻子的奴隶,守着微薄的俸禄,至今未能辞官归去。
三月我两次来到开元寺,寺里的僧人对疲惫的客人关门不再迎接。
山里的灵气似乎嫌弃世俗的旅客,溪水的风把人拦住,吹得人无法前行。
你难道没有看到那些富贵人如同喝醉酒,低头解酲需要五斗酒。
我在山水之间随意畅游,浮名对我又有何益呢?
注释
- 中丞:指当时的官职,表明作者的身份。
- 妻奴:形容作者仍需照顾家庭,受家庭责任束缚。
- 俸钱:指官员的薪水,暗示薪水微薄。
- 倦客:疲惫的客人,表达了对寺庙的无奈。
- 山灵:指山中的灵气或神灵,表现出对世俗的排斥。
- 浮名:浮夸的名声,意味着不真实的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守仁(1472-1529),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他是心学的创立者之一,强调内心的道德自觉,提倡实践与知行合一。王守仁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又有婉约,兼具理性与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守仁的官场生涯中,反映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水田园的向往。诗中表达了他对名利的不屑,对清净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王守仁的《重游开元寺戏题壁》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诗作,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中,王守仁以“中丞”自称,表明自己在官场的身份,然而他却因公事繁重而无法解脱,四处游山寻寺,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在描写寺庙的环境时,诗人运用了“倦客”“山灵”“溪风”等意象,展现出他对世俗的排斥与对自然的渴望。尤其是“山灵似嫌俗士驾”,传递出一种对尘世的讽刺与批判,仿佛隐喻着灵魂对物质世界的逃避。
诗的最后两句,则是对富贵人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王守仁通过比较浮名与山水生活,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价值,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这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选择,也传递出一种哲学思考,强调内心的自由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中丞不解了公事:诗人表明自己因公务繁忙而无法解脱。
- 到处看山复寻寺:渴望逃避世俗,寻找精神寄托。
- 尚为妻奴守俸钱:表明家庭责任与经济压力。
- 至今未得休官去:感叹未能辞官的无奈。
- 三月开元两度来:反复回访,表现对寺庙的向往。
- 寺僧倦客门未开:暗示寺庙的冷落与世俗的疲惫。
- 山灵似嫌俗士驾:自然对世俗人的排斥。
- 溪风拦路吹人回: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的阻碍。
-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富贵人生活的空虚与醉酒的状态。
- 折腰解酲须五斗:需要大量的酒才能解脱,讽刺其生活方式。
- 未妨适意山水间:在山水之间自在游玩,表达内心的平和。
- 浮名于我亦何有:对名声的无所谓,强调内心的真实感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中丞”与“妻奴”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拟人:如“山灵似嫌”,赋予自然以情感。
- 比喻:富贵人如中酒,形象生动地揭示生活的虚伪。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名利的淡泊,强调内心的自由与真正的宁静,反映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意象分析
- 山:象征宁静与自然,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寺:象征精神寄托与内心的归属。
- 溪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 富贵:象征人世间的名利与空虚,反映了诗人的价值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守仁在诗中自称“中丞”,这反映了他什么身份?
- A. 学者
- B. 官员
- C. 商人
- D. 农民
-
诗中“山灵似嫌俗士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世俗的厌恶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生活的满足
- D. 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
诗的最后一句“浮名于我亦何有”传达了什么思想?
- A. 对名声的追求
- B. 对名声的轻视
- C. 对名声的依赖
- D. 对名声的渴望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守仁与王维的山水诗:王维的诗歌往往强调诗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与内心的宁静,而王守仁则更加直白地表达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前者偏向诗意的抒发,后者则更具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守仁研究》
- 《王阳明的哲学与文学》
- 《山水诗的审美取向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