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诣开悟禅师问心法次第寄韩郎中》

时间: 2025-01-04 07:03:17

障深闻道晚,根钝出尘难。

浊劫相从惯,迷途自谓安。

得知身垢妄,始喜额珠完。

欲识真如理,君尝法味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障深闻道晚,根钝出尘难。
浊劫相从惯,迷途自谓安。
得知身垢妄,始喜额珠完。
欲识真如理,君尝法味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修行与顿悟的感慨。诗人认为自己因障碍深厚而得道较晚,修行根基薄弱,难以超脱尘世的纷扰。生活在浊世中,习惯了迷失的状态,自以为是的安宁。只有当他领悟到自我妄念是多么的污垢时,才开始欣喜于自己内心的清净。若想真正理解“真如”的道理,希望君能尝试法的滋味。

注释

  • :指障碍,这里特指心灵上的障碍。
  • 深闻道晚:深重的障碍使得他很晚才听闻到真理。
  • 根钝:根基愚钝,形容修行的基础不扎实。
  • 浊劫:指浑浊的世道或劫难。
  • 迷途自谓安:在迷茫的道路上,自欺欺人以为安稳。
  • 得知身垢妄: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污垢和妄想。
  • 额珠:指额头上的明珠,象征智慧和清净。
  • 真如理:佛教中的真理,指事物的本质。
  • 法味:法的滋味,指修行的体验与领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独孤及,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多涉及禅宗思想,风格简练而深邃。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独孤及修行的过程中,向韩郎中请教心法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身修行状态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

诗歌鉴赏

独孤及的《诣开悟禅师问心法次第寄韩郎中》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从开篇的“障深闻道晚”可以看出诗人对自身修行的反思,表达了一种对内心障碍的清醒认识。诗人以“根钝出尘难”自谦,揭示了在纷扰的世俗生活中,修行的艰难与不易。接下来的“浊劫相从惯,迷途自谓安”则描绘了在浑浊的环境中,人们常常自我安慰,沉浸于虚幻的安宁之中。

而“得知身垢妄,始喜额珠完”则是一个转折,诗人终于意识到内心的污垢和妄想,开始感受到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对内心真相的领悟。最后一句“欲识真如理,君尝法味看”则传达了诗人对真理的渴望,呼唤他人一同品味修行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修行者从迷茫到觉醒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佛理的追求和对内心清净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障深闻道晚:障碍深重,导致听到真理的时间晚。
    2. 根钝出尘难:根基薄弱,脱离世俗的难度增加。
    3. 浊劫相从惯:在浑浊的环境中习惯了迷失。
    4. 迷途自谓安:在迷途上自我安慰,认为安稳。
    5. 得知身垢妄:领悟到自身的妄念与污垢。
    6. 始喜额珠完:意识到内心的清净,开始感到欣喜。
    7. 欲识真如理:渴望理解事物的本质。
    8. 君尝法味看:希望他人一同品味修行的真谛。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额珠”比喻智慧,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通过自我反省和对修行的探索,表达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内心清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象征心灵的烦恼与困扰。
  • 浊劫:代表世俗的纷扰和劫难。
  • :象征智慧和真理的光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认为自己得道晚的原因是什么? A. 生活环境
    B. 自身障碍
    C. 他人影响
    D. 对佛教的误解

  2. “欲识真如理”中的“真如理”指的是什么? A. 人生哲学
    B. 人际关系
    C. 事物的本质
    D. 社会风俗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独孤及 vs. 王维:两者都关注内心的修行与自然的结合,但独孤及更侧重于佛教哲理,而王维则融入了更多的自然意象与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